明朝永乐期间,由于统治者实行了开放宽松的对外政策,外加上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吸引了许多归化人前来内附。归化人的到来,为明朝提供了极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持,显著提高了明王朝军队的战斗力,成功塑造了明成祖朱棣“盛世君主”的高大形象,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在大明王朝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朝经济的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外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内部斗争频繁,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统治者的招抚行为,“归化人”应运而生

一、明朝经济的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外加上部分少数民族内部斗争频繁,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统治者的招抚行为,“归化人”应运而生

在明朝,归化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在明王朝建立以后主动归附明朝政权的人,他们居住明王朝统治的区域内,接受明朝的思想,学习明朝的文化,并且这些人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也会得到明王朝统治者的认同。在相关史料文献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而匈奴内乱, 五单于争立,呼韩邪携国归化, 扶伏称臣。”

这里“归化”的意思是指“归顺,归附”。归化人和一般因战败被俘虏的“降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归化人”是那些在没有任何军事压迫之下,自己自愿主动的服从明王朝统治的人,这些人在政治上享有独立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王朝统治的区域里,在不违反朝廷法律的情况下,归化人和明朝平民百姓没有多大区别。众所周知,明朝永乐年间,统治者非常重视与外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往密切,通过和平交往方式增进对其他地区文化的了解。另外强盛的国力为明王朝加强对外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明朝永乐期间“归化人”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当时少数民族内部经常发生一些内部斗争事件,一些人在内部斗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势力,无法在本民族立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会选择做明王朝政权的“归化人”。如就有文字记载了在永乐二十一年,在部落中失势的蒙古王子就前来归附明成祖朱棣

“金忠者, 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素桀黠, 为阿鲁台所忌。永乐二十一年, 成祖亲征漠北, 至上庄堡, 率子部属来降。”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于部落内部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屠杀直接导致了蒙古王子归顺明王朝,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少少数民族也希望能够过上安稳太平日子的强烈愿望。

其次,明朝统治者自身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视也直接促进了“归化人”的产生。从洪武时期到永乐期间,明朝政权曾经与北方的蒙古政权发生多次的正面冲突,为了减少边境的战乱,朱元璋曾草拟祖训劝诫子孙后代要重视少数民族。

“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 累世战争, 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朱元璋《皇明祖训》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十分重视消除北方少数民族对于明朝政权的威胁。除了发动战争稳定边境政局外,朱棣还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合作,积极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招抚行为,在安抚少数民族的同时显示大明王朝雄厚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永乐六年,明成祖朱棣曾亲自致书给韃靼首领本雅失里劝其归顺明朝政权,相关史料记载:

尔元氏宗嫡当奉世祀, 吉凶二途宜审思之, 如能幡然来归, 加以封爵, 厚以赐赉, 俾于近塞择善地以居, 惟尔所欲。

可见,对于那些愿意归顺明朝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统治者会给予高位厚赏。不仅如此,统治者除了对部落首领实行招抚政策,对于平民百姓也同样实行招抚行为。在招抚行为中,对于那些招抚有功的人,明成祖朱棣还会进行奖赏,这极大的提高了边疆首领进行招抚行为的积极性。

明朝国家经济实力强盛,在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的经济发展可谓是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安定的社会秩序,幸福的生活环境,让明朝周边的许多其他小国羡慕不已,纷纷与明王朝建立朝贡关系。

当时,每年来朝贡的使臣络绎不绝,一些国家的君主甚至会亲自来朝贡,大家都被明朝着太平盛世孙吸引,希望能和明王朝建立友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

当时,每年来朝贡的使臣络绎不绝,一些国家的君主甚至会亲自来朝贡,大家都被明朝着太平盛世孙吸引,希望能和明王朝建立友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

二、“归化人”的主要构成人群具有多样性,由于地理条件与生产方式的局限,呈现出严重的倾向性和定式化趋向

明朝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吸引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主动归顺明王朝。根据保存下来的《明实录》中的统计表明,当时前来明朝归顺的国家主要来自沙洲,吐鲁番,女真,回回等部落或者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归顺的部落中,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占大多数,明朝周边的那些国家主动归顺的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明朝朝廷的外交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前面提到的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朱元璋明确说明与哪些国家应该建立朝贡关系,应该对哪些国家进行招抚政策。

所以,作为后来的君主,有了前代君主的告诫,就不会贸然招降纳叛,随随便便就接受其他国家的归顺。虽然这些国家或者部落首领主动归顺明王朝的行为有利于明王朝扩大统治区域,开拓疆土。

但是过多地接受归顺之人,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考虑到其中利弊得失,明朝统治者也不会轻易接受他族的归顺。再者,有些部落首领打着归顺的旗号,实际在背地里会做一些小动作。

如打探明朝军情,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再趁机发起动乱的行为。考虑到这一点,明朝统治者在接受他国归顺的时候,也会特别小心谨慎,因此,在明朝“归化人”的构成当中,可以发现明显的倾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有些部落或者国家,即使想归顺明王朝,但是由于自身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局限,归顺明王朝会带来许多的不便,这也构成了明王朝“归化人”结构构成呈现“定式化”趋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归化人”的出现起到了树立形象,彰显国力,从征戍守,补充军事力量,提供情报以及建言献策的作用,对大明王朝统治的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三、“归化人”的出现起到了树立形象,彰显国力,从征戍守,补充军事力量,提供情报以及建言献策的作用,对大明王朝统治的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朱棣并不是通过合法的方式继承皇位的,按照传统的帝王继位制度,朱棣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明成祖的皇位是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过来的。

因此,为了给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明成祖朱棣致力于树立一个英明的“盛世君主”的形象,营造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所以,朱棣一登基就加强与外族之间的联系,渴望树立一个良好的君主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那些归顺明王朝的“归化人”一开始并不是生活在明王朝统治的区域内,“归化人”大多数为北方少数民族,马背上的生活使得这些人精于骑射,作战时的战斗力很高,明朝政府可以利用这些归化人戍守边疆,巩固边防的安定。

许多归化人在内附以后会被朱棣派去参与一些对外战争。这些归化人因为本身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好,所以在战斗中往往能为明王朝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没有归顺明王朝的时候,长期生活在家的这些归化人往往会掌握一些明朝朝廷所不知道的情报,这些情报在明王朝对外的战争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归化人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情报作为和归附明王朝的进身之计。如在相关史料记载中,永乐二十一年少数民族的首领就会主动将自己知道的情报告诉统治者。

“备言阿鲁台今夏为瓦剌顺宁王脱欢等所败,掠其人口马驼牛羊殆尽,部落溃散无所。又口彼若闻天兵复出,疾走远避之不暇, 岂复敢萌南向之意?”

与此同时,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归化人带来的可靠的情报,利用这些情报了解外部的政治动向,并且积极采纳归化人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朝初年,“通事”这个职务就已经存在了,主要是接待外国朝贡使者,接受外邦的投降。当时,想要担任“通事”这个职务,必须需要一定的翻译能力,最基本就是要通晓“夷语”,这恰巧是归化人的优势。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强盛的国力,对外政策的开放,少数民族的内部斗争促使了明朝永乐期间“归化人”的产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为明王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作用,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