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儒家讲究“五伦十义”,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三字经》中将十义概括为“父子亲,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其实尊卑有序的社会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上位者也不能随意插足位卑者的空间,这样才形成了一个健康的社会。
01

01

语言本就是最原始的记录工具。虽然文字逐渐被发明出来,但是古代社会教育的极低普及率决定了多数老百姓用不上文字,所以百姓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很难通过书籍来传承。但语言的传承容易有错漏之处,为了减少这些误差,先祖们将这些语言精练、来概括化,这样类似口诀的形式记忆和传承起来就方便多了。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依然无法消除偏差,以至于到今天一些我们所熟知的俗语已经变了模样,但仍然有很多宝贵的经验被一代代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依旧有着指导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展览照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待人处事上有很多讲究。比如人们常说的“饭前不训子,睡前莫训妻”、“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对饮”、“母在不亲生,父在不留须”等,句句都是经验之谈。今天要分享的是坊间老人常说的一句老话,叫“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这句俗语有何真理,又有啥依据?对此专家表示,都是先辈的智慧,领略了有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间照片

02

02

先说说“父不进子房”。这其实很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即是把儿女当成独立的个人而非父母的所有物。说实话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观念实在很不人道。传统中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即使要打死子女,子女也不能反抗,但如果父亲犯下了除谋逆大罪外的其他罪行,子女都有义务帮父亲遮掩,否则就是不孝,这条甚至写进了法律条文中。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那句名言:“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而在另一篇小说《二十四孝图》中又讲了为了赡养父母而活埋孩子的孝子故事,让人看得头脚冰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教育女儿照片

其实这是儒家文化发展到了极端所致,本身孝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旦极端化、形式化后反而是对人心的一种摧残。古人没有意识到孩子同样是独立的个体,父母没有权利处置孩子的生死。但万幸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终究不由道学先生们指手画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诞生了自己的智慧。所以反而是在民间,百姓们首先把长大的孩子当成相对平等的人来看待,所以自然就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爸爸进孩子房间讲故事

孩子长大后,无论男女都会想要有独立的空间,可能在里面收藏自己的日记、友人赠送的物件、甚至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东西,这都是很正常的。而作为父亲自然是不适合过问儿女的隐私的,否则不但会遭到孩子的抵触,而且也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见父亲找儿女谈话都是选在书房或者客厅里,而不是直接进入子女房间谈事,因为在这里儿女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自然也就愿意和父亲交流。

尤其是儿女已经结了婚,就更不适合任由父母进出自己的房间了,因为这时候这个房间已经属于夫妻二人的小世界了。当然在今天社会福利已经可以保障养老的情况下,子女和父母分居是最合适的选择,毕竟两代人之间有不少隔阂,婆媳矛盾是很难调解的。

03

03

再看后半句“官不入民宅”,是说官员和百姓是有阶级差距的,在封建社会里阶级森严的背景下如果贸然进入另一阶级的空间,会引起双方的不自在。对于官员而言,一旦当官就成为了人上人,亲戚朋友都鸡犬升天了,自然就要跟百姓区分开来,才能凸显神秘的官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官员剧照

一旦官员进了百姓家,百姓出于对官员的恐惧会浑身不自在,如果官员的目的是拜访百姓家则只会起到反效果。而且官员一旦进百姓家就会有人怀疑受到百姓的贿赂,人言可畏,官员不可能不在意民间的舆论,所以这种做法对自己的仕途也是极为不利。所以古代官员不能轻易“亲民”,否则不但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结语

结语

新时代自然也要用新眼光去看待祖宗留下的经验。这句俗语前半句在今天依旧适用,但后半句则因为如今人人平等、官员是人民公仆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不合时宜,尤其是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下到乡里、走进百姓心里。

参考资料:

《三字经》

《狂人日记》

二十四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