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民国奇女子秋瑾的名言,想必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但是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秋瑾在去世之前没多久的手书,是她在被捕后接受县令李钟岳审讯时写的。

秋瑾,别号鉴湖女侠,自幼读书习武,通晓诗词文史,精通骑马击剑,身为女子而侠气凛然,有豪雄之姿,一心以救亡图存为念,有“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等诗句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4年,29岁的秋瑾为了寻找救亡图存的出路,不顾作为户部主事的丈夫王廷钧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行东渡日本留学。

她在那里广泛结交有志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与鲁迅、陈天华、黄兴等人成为好友,又在孙中山的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的爱国宣传活动,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6年,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秋瑾得知消息后大怒,为表达对日本此种行为的抗议,愤然归国。

秋瑾先是在上海与朋友一起创办中国公学,后又到浔溪女校任教,将很多的进步青年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同时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有过接应革命起义的准备,又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且宣扬革命。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因母亲去世而回到老家绍兴山阴县,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山阴县的新任县令李钟岳到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钟岳出身贫寒,但读书极为发奋,18岁就已经考中秀才,不过直到39岁才考中举人,43岁(1898年)才考中进士。中了进士以后便开始入朝为官,最开始是在浙江衢州府的江山县担任代理县令,于1907年正月被调到山阴县担任正式县令。

成为县令,就是成为了一方父母官,得为当地所发生的种种状况负责。李钟岳才调来山阴县还不到一年,山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确切地说,是整个浙江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通学堂的创办人徐锡麟于7月6日(农历是五月二十六)在安徽安庆进行了起义活动,尽管很快被镇压下去,但还是给清廷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清廷开始严查与徐锡麟相关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锡麟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东浦镇人士,他所创办的大通学堂也位于山阴境内,平时也通常在山阴一带进行活动。浙江巡抚张曾扬因此责令绍兴知府贵福去严查“反贼余党”,去搜捕那些与徐锡麟走得近有“造反嫌疑”的人,作为知府的贵福则严令县令李钟岳去查抄大通学堂。

这个时候接替徐锡麟掌管大通学堂的人正是秋瑾,秋瑾回到山阴没多久就到大通学堂任教,并且给学员进行各种军事训练,组织了一支“光复军”,徐锡麟作为统领,而她本人则是作为协领也就是二把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锡麟原本与秋瑾约定,两人各率部分人马同时于安徽、浙江发动起义,但徐锡麟到安徽后被叛徒告密,不得已仓促起义,同时浙江这边也不安定的消息自然也就泄漏出去了,因此贵福急令查抄大通学堂。

不过李钟岳接到命令后没有立即带兵去大通学堂,而是立刻去了绍兴府署,向贵福陈述大通学堂并没有什么明显越轨之事,不能就这样镇压,得慢慢查清楚证据才行,因此大通学堂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等李钟岳回到山阴,大通学堂的人自然也都收到了相关的消息,大家纷纷劝秋瑾尽快离开,但秋瑾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了众人,独自留守大通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钟岳之所以不愿意去查抄大通学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对秋瑾有一种敬佩之情。他在教导儿子的时候,曾经引用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说:“人家女孩子都能够写出这样好的诗,比起你来那可是强太多了!”

这次要与秋瑾为难,李钟岳自然是万个不乐意,但是没办法,上级领导催逼得太紧。在贵福接二连三的急电下,李钟岳最终还是迫于压力,亲自带兵去抓捕秋瑾。一路上故意磨磨蹭蹭,想给秋瑾等人留出足够的撤离时间,只是秋瑾心怀坦荡,并未撤离。

贵福让李钟岳对秋瑾进行审讯,李钟岳对秋瑾极为礼遇,全程和颜悦色地与其交谈,并且专门给她安排了座位,也是在这次如同招待贵宾般的“审讯”中,秋瑾用李钟岳提供的纸笔,写下了那流传天下的名言“秋风秋雨愁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福向李钟岳催问审讯结果,李钟岳表示暂时还没有。贵福让他直接对秋瑾用刑,李钟岳就说这不符合礼法,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而且秋瑾还是一个女子。他希望慢慢拖下去,在山阴的话自己至少还能够保住秋瑾的平安。

不过李钟岳失算了,贵福看到他的态度如此强硬,知道在这个环节指望不上,当天晚上就跑去了杭州见浙江巡抚张曾扬,并且谎称秋瑾已经招供从事了推翻清廷的密谋,张曾扬立刻就写了“就地处斩”的手谕交给他。

贵福又迅速赶到山阴,对李钟岳出示了张曾扬的手谕,让他迅速杀掉秋瑾,李钟岳依然不死心:“没有证据,又没有口供,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杀人呢?”贵福拿出领导的气势对李钟岳大声呵斥:“这是巡抚大人的命令,你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请你好自为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钟岳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再三拖延时日,思考计策,最终还是毫无办法,拖到7月15日(六月六日)凌晨三点的时候,已经完全无法再拖下去了,只能在贵福心腹的催促与监督下,被迫押秋瑾上大堂,向她陈述了自己无法护佑的情况,话未说完便泪如雨下,旁边的衙役看到也纷纷为之恻隐。

又问秋瑾还有何心愿,秋瑾只是提出希望不要枭首、刑后勿剥衣服,李钟岳都一一答应,于凌晨四点又在贵福心腹的催促与监督下押秋瑾至菜市口受刑,秋瑾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秋瑾就义后不到三天,李钟岳就被免去了山阴县令一职,原因是上司贵福打了小报告,说他“窝藏女犯”。

李钟岳离开山阴后寄居在杭州,心中常常郁郁不已,总是想起秋瑾在自己的治下死去,因此常怀内疚,多次对人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每天不停看秋瑾留下的字“秋风秋雨愁煞人”,看着看着就泪不能止,最终萌发死志,多次自杀,先是跳井,后又结绳树上,都被人救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人因此对李钟岳多番劝慰,总是守在他旁边怕他在做傻事,但李钟岳于10月29日(九月廿三日)上午9时乘家人不备,在家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这时距离秋瑾就义不过百日而已。

李钟岳之所以在秋瑾就义后自杀,一方面是因为他佩服秋瑾的才情与气概,一方面则主要是对秋瑾之死的内疚,他认为秋瑾本不应该死,但却在自己的手上被杀,那这样一来自己也无面目存活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