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济宁的天气有些干燥,走在路上已能隐隐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八百年前的老运河依旧缓缓流淌在济宁城的中心,近旁竹竿巷人来人往,零星几家店铺门前还放着竹竿,承载着竹竿巷昔日的繁华。

这条巷子,曾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它的繁华,源于身旁大运河的哺育。

三百年前落地生根 繁荣商业街百业并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竿巷的出现,是伴随着元代开凿运河而生。济宁作为南通江淮、北达燕冀的江北最大码头,是南北各省交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江北不产竹,江南的毛竹、嵩竹、黄竹、斑竹及烟杆竹,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济宁是大码头,自然多在此地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便随之于济宁上岸谋生,竹器店铺也就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渐渐形成了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人们说:“不来竹竿巷,白来济宁城”,济宁的竹竿巷是全国著名的老街巷,虽名曰竹竿巷,然而其手工作坊不止竹器业,纸店、星秤店、铁货店、皮毛店、茶庄以及木器、铜器、玻璃器具、瓷器等各色作坊和店铺应有尽有。它们与竹器店间隔布列,形成了百业兴旺的景观。当年,人们常说“不用走出竹竿巷,什么东西也不缺,就能生活一辈子”。四面八方的商贾们涌进竹竿巷,挑选当下花样时新的各种竹器及用品,足足买够一船的竹箔、竹篙、竹筐、竹笼、竹篓,风风火火地顺运河摇着船,满载一船希望出发。

21世纪古街改造 老手艺人店铺日渐式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竿巷在上世纪前期走向了极盛时期,但又经历了解放前土匪横生的战争年代,苛捐杂税加上运输困难,使得名盛一时的竹竿巷陷入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萧条局面。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较大的店铺开始用机动驳船拖来大批毛竹。兖济铁路修复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线转兖州来到济宁,至此,沉寂了多时的竹竿巷又渐渐“苏醒”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运输的便利,老运河没有了往日商贾往来的繁忙景象,竹竿巷房屋老旧、道路狭窄,已然是落后于时代的车轮之下。21世纪,市区两级政府对竹竿巷街区按照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改建。同时对竹竿巷街区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铺设了青石板。改造后的竹竿巷经营方式基本保持在原有的状态,但老手艺人店铺终将是日渐式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田经营的诚信木业在竹竿巷已经将近40年了,最早他是制作木器、竹器一类的家常物件起家,像他这样还在手工制作的老手艺人已经渐渐淡出了竹竿巷,往常所卖的家常物成了如今顾客眼里的稀罕物件。如今竹竿巷里的店铺虽是琳琅满目,商品种类花样繁多,但大多数都是由机器制作由产地运输而来,比起一刀一刀做出来的手工商品,终究是少了一分老街的韵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华已逝,老手艺也渐渐不在,但这里依然存在着运河人家熟悉的城市记忆。磨菜刀、编竹筐,老济宁人家里要买点家常用的物件,还是会来到竹竿巷里。对于济宁人来说,竹竿巷的每一个老店,每一位坚守巷子的老手艺人,都写满了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