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批判余秋雨的热潮。

陈丹青炮轰余秋雨“无耻文人”,更有人将余秋雨斥为“逐臭成癖”的“文化商人”。在现代文学界,从没有人能像余秋雨那样引发人们的关注,估计以后也不会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00余篇“黑稿”、“檄文”,现在看来,倒篇篇都像是颁给余秋雨的勋章。

一代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就曾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而余秋雨与小自己16岁二婚妻子之间的感情,更成了“道德人”们抨击他人品的重点关注对象。

不过有句诗讲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出去到大街上抓个人问一问,你知道陈丹青是谁吗?八成会摇头。

那你知道余秋雨是谁吗?废话,上过高中的有不知道的吗!

只要他的文章还在,只要《文化苦旅》还在,余秋雨,就永远是那个万众瞩目的余秋雨。

出身寒微,他靠自己拼搏,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山村里。他的家里,既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在那个山明水秀的江南村庄里,余秋雨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在家乡读完小学之后,11岁时,余秋雨带着一瓶酒浸的杨梅,和一包黑乎乎的梅干菜,独自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读到高中毕业,他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余秋雨却独自编写出了《世界戏剧学》,成为当时全国在这一学科的权威教材。

在学术方面的深耕,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的爱情。

1985年,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余秋雨被破格晋升,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余秋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也正是在这一年,年轻的黄梅戏演员马兰从艺术界一位老前辈手里接过《艺术创造工程》这本学术著作,从此认识了作者余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娇妻比自己小16岁,他的感情生活令人羡慕

马兰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黄梅戏演员。《雷雨》的作者曹禺评价她:“她是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全部的生命能量,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光彩,她在台上,就有了一种摄人心魄的亮度。”

著名作家白先勇也称赞道:“自从马兰在台湾演出后,台湾人就更加喜欢黄梅戏了,所以说是她最先架起两岸戏剧沟通的桥梁,马兰在台湾家喻户晓,家家哼唱黄梅调。”

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演员,却独独钟情于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余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去上海演出的时候,曾冒昧地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但她自己没有戏票,倒是余秋雨说:“我有啊,你要的话,我也可以给你几张。”

两位都是艺术工作者,彼此之间志趣相投,性格也十分契合。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

两人婚后感情一直非常好,经常手拉手去菜市场买菜。闲暇时,还会一起观看戏剧表演录像。节假日,余秋雨就拉着妻子出门,找个有情调的餐厅用餐,好像热恋中的小情侣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七十多岁,在接受采访拍照片的时候,余秋雨还亲自删掉那些他认为“拍得不好”的,并且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剩下的照片发给妻子马兰看一下:“让她看看我拍的怎么样。”

对于这段感情,马兰更是坦言:“如果有下辈子,那我还要嫁给他。”

流言蜚语铺天盖地,他只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如果现在去知乎上搜一搜余秋雨,你还能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余秋雨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能这么使劲的骂一个自己不认识甚至都没见过的人人品有问题?

从问题的标点断句上来看,提问的人大概是被气坏了,连个逗号都“不舍得”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问题描述里,这位提问者更是气愤地道:“知乎是否能做点什么?现在百度一搜索余秋雨,除了百度百科以外,下面就是2个早就被澄清的无聊新闻,还堂而皇之的躺在那里,我是否可以说中国人无救了?”

当然啦,我们都知道一个理论:想要扬名立万,最快的方式自然就是干掉已经成名的前辈,自己自然也就出名了。

对于余秋雨私底下的人品,我们无从判别,但从他毅然辞掉“铁饭碗”,孤身一人走向那古籍中的“阳关”,我们便能知道,对于中国的文化,他是在用心爱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把余秋雨的散文叫做“文化散文”,的确,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品味到的不止是文字本身的美,更有五千年风吹雨打所酿成的那一壶名为“历史文化”的酒,在幽幽地散发着醇香。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余秋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加救援。他见到遇难学生留在废墟间的破残课本,决定独资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

由于余秋雨决定,每本书都由自己亲自挑选,在当时的红十字会账户上查不到这笔款项。于是,在有心人的推动和炒作下,余秋雨“诈捐”的谣言被广泛传播开来。

直到灾区教育局亲自出面说明情况,又由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贾平凹、刘诗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纷纷为三个学生图书馆题词,风波才得以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一切争议,余秋雨似乎都懒得评价。他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有理想的人志在千里,又怎么会搭理几个不停跳脚的小虫子?

“换一点更像样子的装束”,《文化苦旅》旧貌换新颜

晚年的余秋雨,对自己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著作进行了一番修正。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到现在,此书的各色盗版还在市面上汗牛充栋。我自编一本新版来宣布它们全部非法,挺好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这是玩笑话。修出这本新版的主要原因,还是余秋雨觉得,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的有些东西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同时,也有这些年间发现的一些错误,需要修改一下。

“毕竟过了20多年,原来装在口袋里的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子的装束。艰苦跋涉间养成的强健体魄,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

于是,我们见到了这本崭新的《文化苦旅》。

对于年长者来说,这像是一场“久别重逢”。自己年轻时候曾经读过的书,今天又以一个崭新的样貌,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个好机会,特别是那些还在读中学的孩子,余秋雨的文章经常出现在语文老师的出题题库里,写作文的时候模仿余秋雨的风格,在分数上能有很大的提高。

而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

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评价:“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同为著名文学家的贾平凹更是直言:“余秋雨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