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评论有很多人说,人警方已经给出结论“高空坠楼,排除他杀”,那就是自己作死,受不了压力就跳楼解决。是,他是有很多课挂了,也留级了,一个大学生还这样确实有点差劲,但是在他妈妈的口中,他还是对学习有一定的态度的,也想好好学习的。可是找到夏主任之后,为什么非要让他搬离宿舍,搬离宿舍才能好好学习?

出事后,校方的做法为什么就那么怪异呢?在班主任知道其母亲就在学校之后,啥也没说,之后更是几个老师强行裹挟其到宾馆,不允许其出门,这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触犯了法律呢,限制人身自由?

一个母亲在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跳楼了,却不让其知道,知道后又不让去看,是担心母亲受不了吗?你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你校方之前为什么就不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一下问题,本来这个学生就算是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深入了解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吗?可是为什么不了解学生自己的情况,还要强行让搬离宿舍,你这时候不担心他会做出出格的事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边就是监控的问题,到最后给看了监控,可是最为直接的手机,却在母亲的追问下才给修复?修复后那简短的两句话,是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分钟打的字吗?我现在打这些字也就两三分钟时间,他一分钟不会仅仅就打那几个字吧?有人说他是在删聊天记录,拜托,他删聊天记录的目的何在?他都要跳楼了,还要给自己母亲添堵,留下一部不能为自己找回公道的手机?还要在跳楼之前保护一下自己母校的名声?

不存在阴谋论,就是学生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基本情况就是

1.学生17年入学但因为玩游戏耽误学习,导致留级(我是学校毕业的,大一大二留级的都是人才,大一大二学的东西难度不大,很多同学上课不听,期末突击基本能过,即使挂科,也不至于留级)

2.学生母亲在外照顾学生学习起居,这种事很少见,也可能父母过于溺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可能因为疫情原因或者学习原因,学生出事前与母亲和辅导员学校领导见面,商量回学校住宿的事情,学生家长同意,但是要调宿舍(因为留级,换宿舍是合理行为)

4.学生在学校教学楼的厕所窗口坠楼(不要问为什么没有护栏,一个人想走总会有办法走)

5.学生出事后4小时母亲才去看(众说纷纭不清楚情况)

6.学生手机被格式化,只留下两条短信(盲猜学生自己格式化的,可能有小秘密不想让别人看到,至于学校用他指纹打开这种说法,请百度指纹解锁的原理)

7.关于学生五天不上课,学校不管(学校上课点名间断式,不会经常点,点到也不一定通知辅导员)

以上推测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心理脆弱,导致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报称,该生因学习困难,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其母亲来镇江在校外租房陪读。2019年9月,该同学从2017级转年级至2018级。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在家线上学习,9月返校后,学校与家长商量建议其搬到现所在班级宿舍,尽快融入新班级同步学习生活。

据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和查看视频监控:

21岁的湖北浠水籍大学生袁健在和母亲胡莲在江苏大学三食堂旁拥抱告别后,然后在手机备忘录中留下最后一条信息:“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他就走进学校的A1栋教学楼,爬上6楼,从一个卫生间的窗口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不幸的是,就在前2天,大连理工一位研究生也因学业压力留下遗书自缢。一周之内,高校频繁出现学生因学业压力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令人扼腕叹息!

说实话,因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真的不容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事件最近看到很多,我不想对这一件事做过多评价,而是想就类似的问题说点自己的思考。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健康问题。

在学生时代,特别是硕博期间,因为活动圈很小,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三点一线,很单调,每一点小事都会被无限放大,比如科研的不顺,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不愉快。但事实上,真的是作茧自缚。时间久了,就出现了心理问题,而且这个心理问题就像是精神病一样,被大家诟病,他本人也不愿意暴露,只是隐藏。表现出来的就是叛逆或者问题生。对待这类学生,感觉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困进去了,也需要自己有想出来的动机,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这需要依靠外界能提供和谐自由的环境),要不什么法子也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问题一般会归结于家庭教育。我感觉家庭教育有两类失败吧。一是,父母本身处境问题,望子成龙的意愿太强,对子女要求的太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没做好还总是要求别人,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扭曲的教育方式;二是,对孩子过于宠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敢怒不敢言,太过小心翼翼。这都不是一种平等的相处方式,会导致孩子性格畸形,价值观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学校教育这方面的批评也接踵而来,我觉得学校真的挺为难。比如提到的交学习计划,使学生压力大……我觉得这种行为可圈可点。对的是,学校毕竟是以培养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资源,督促学生学习。交计划其实是给我们一个外力去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要是因噎废食,我觉得不妥。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我感觉每次学期学习科研计划,对我来说是一个督促,压力才是第一生产力。但这种措施也会有负效应,因为学校关注不到每个人的承受点不同。也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学生像是受惊的蚂蚱,这些外力可能会导致他们焦虑,甚至抑郁,想不开,过度紧张导致本来可以完成的事情也做不好了,陷入极度自卑的循环中。但是因为这个去批评学校有欠公平。学校其实很难去掌握每个人情况,学校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大家都是成年人,学生也善于隐藏,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状态,就像朋友圈一样,一片祥和。所以,从大多数角度考虑,学校这么做没大问题。

我感觉这类问题可以有三个层面去改善:一是国家层面,二是家庭层面,三是个人层面。从国家层面来看,我感觉,服兵役还是很好的。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年龄16-26岁之间必须选择2年时间去军营里历练一番,既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也强身健体。这对学生而言,可以是在给自己最想逃离现在生活的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可以选择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重新整理自己的心情,在军营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到关爱和集体的力量,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和体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家庭层面来看,最主要的是自由平等的环境,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不要管束太多去压抑孩子的本性,尽量提供帮助。不是去要求他,而是协助他,只要大方向没错,真的没必要去操太多闲心,就像是阿德勒哲学所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课题,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这会造成彼此生活界限的扭曲。从个人层面来看,一定要有长远的宏观意识。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现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很简单的一种习惯,但是一定是能让你从当下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就像是乞丐也可以拥有诗和远方的那种灵与肉的分离感。

可以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的见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去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去看看大千世界,人间百态,而你的苦难与挫折只是那一隅尔。我们也可以通过旅行来开拓自己的眼界,通过交友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自己领悟……所以这是我的一些领悟,不足之处,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