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这个词语,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们好像被我们忘却了,但是他们却是我国当时的功臣,是他们挑起了我国教育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没有当年的中师生,就没有现在教育的良好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教育刚刚起步阶段,老师是非常紧缺的,每个学校都是一个老师兼任不同的职务,甚至一个老师不仅教语文,还教数学、自然、社会等科目,还有很多乡村地区根本没有老师。于是,当时的教育部决定让学生初中毕业就直接上师范类的学校,在校期间好好培养,然后学生毕业后就会被分配到各个乡村当教师,吃国家饭,于是就有了中师学校和中师生。当时,初中生毕业后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的,只要你学习足够优秀,那么就可以直接考中师,毕业后分配工作,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上高中参加高考考大学。那个时候连吃饭都吃不饱,因此上中师分配工作是很多人的梦想,甚至比考上清华、北大的劲头还要高。为了保障进入中师学校的学生质量,中师录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学生需要是学校成绩非常优秀的,一般都是班级第一或者年级前十才能上中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即使当了教师,虽然吃的是国家饭,但也是非常的清贫和寒酸,一位中师生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生活。在2000年的时候,河北沧州一所乡村学校里,这位中师生被分到这里当老师了。学校的教师人数也说不上多,共30人左右,但也比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人数多一些。学校有食堂,但很小而且需要花钱,食堂的师傅一般打饭一边说:“打饭交钱,记账不能超过一个月啊”。那个时候刚上班没啥钱,所以饭费都是父母给的。食堂很小,如果你去得早的话,还能有张桌子,去得晚的话,只能一手拿两个馒头,一手拿着菜去宿舍猫着腰吃。学校经费也是比较紧张,那个时候都没吃过啥好菜,一般吃个韭菜炒鸡蛋都香得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碰到一次大考,学校之间需要换着老师进行监考,于是这位中师生就去了县城的一所中学监考。中午学校管饭,在食堂排队打饭,县城学校的食堂要比乡村的大不少,首先打到饭菜的老师直呼真香。其实也就是熬茄子,只不过是肉放得多了一些,那时候吃的真的是香,现在想想都忘不了那个味。老师们纷纷不顾自己的风度,拿着翻盘就吸溜吸溜的一边吃一边喝,有的老师烫的不行额头都冒汗了,为的就是赶紧吃完,再去打一碗。食堂的师傅刚开始没发现,后来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都来了,挥着大勺就喊:“都给我走,没见过你们这样的,一大锅菜都不够你们吃的,没了,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怀念,那碗茄子,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