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博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初试过程中三门课的成绩决定的是你能否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选拔程序的话,那么,读博研究计划在复试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当你和未来博导的关系仅限于邮件沟通的情况下,一篇体例严谨、论证翔实的研究计划就有可能决定你最终的命运。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两次考博的经验来谈一谈读博研究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一篇让博导眼前一亮的科研计划。

我们知道,博士考试方式现在分普通招考和申请考核制,区别在于有没有初试;相同点在于二者都需要考生准备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申请考核制的学校可能更加看重研究计划。

我本人参加了2018和2019年两所全国排名前20的985学校的博士考试,文科专业,都是普通招考和申请考核并行,也就是说他们学校的招生方式是两种方式都可以,申请考核制时间要早一些,如果申请考核制过程中招到了学生,那么这些导师在普通招考时便不再招生,这是考生在报考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我参加的都是普通招考

2018年考博,初试专业课第一名,可是没想到复试被刷了

后来反思,原来是研究计划出了问题。因为第一次考博,不懂导师看重的是什么,再加上那次报考有导师推荐,自己也名列前茅,可谓名正言顺。

自以为一条腿已经迈进学校大门的我,完全忽视了研究计划的事。完全没写!!!

记得当时初试完了和目标导师沟通的时候问导师用不用把研究计划打印出来,老师说不用,简单谈谈就行,悲催的是我竟然很听话(傻)的就没打印。

当然了,我也没怎么准备。

只是选了一个很宽泛的方向来谈,复试时候老师先问了硕士论文写的什么,接着就问了一些学科方面的知识,最后就是谈谈科研计划。

因为没有仔细准备,所以我谈自己科研计划的时候很没有底气,也很口头化,总之很不正式,给老师的感觉是完全没当回事,所以留给老师的印象非常不好,他们会觉得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后来想想肠子都悔青了。其实并不是自己不努力,也不是自己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是我们的努力需要正确的方向。我第一年考博准备复试的时候几乎还在按照初试那样准备,完全偏离了复试考察的重点。

复试考察的是你对学科的理解程度,是你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没有明确的规划以及了解程度。

导师看重的是你今后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对死知识的记忆。

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什么,同样的考生,换一张卷子就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但是,复试时候的表现是直观的,它会给导师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学生水平不行。

就这样,我和名校擦肩而过。。。

第二次上战场

这也是我在二战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在得知进入复试之后,我基本不再按照初试那样准备,而是认真研究应该写一篇什么样的科研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自己的复试经验,我总结了几点关于撰写科研计划的“干货”,如下:

第一、选题一定要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

这是科研计划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的选题和目标导师相隔太远,导师一方面会觉得你根本不是真想考他/她的博士,而是广撒网;另一方面,导师还会认为,如果以后招你进来,因为研究兴趣或者研究方面不同,指导起来会困难重重。

同样的,如果你的选题十分契合导师的研究方向,那么在众多考生中,你的研究计划会更加吸引导师关注。

这一点我在2019考博过程中反复印证,2019我报考了三所学校,初试都是第一,复试过程中几位导师都对我的研究计划十分感兴趣,有一位导师甚至主动联系我要求发给他科研计划全文。

而且,在面试现场,老师们都认为我的选题很有学术眼光,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可以不是最努力的那一个,但是你的眼光一定要是最敏锐的那一个。

就是凭着这一点,我今年成功靠岸,导师是学界大咖,骨灰级大咖那种~

第二、撰写完整的科研计划,并初步构建起研究框架。

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这是基本功。有很多时候,你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研究的方向,或者印证自己的预设,这是一个培养学术眼光的不错方法。

在此基础上,尽量构建起自己研究计划的整体框架,因为有些问题如果不放在一个整体框架之下,你很难发现它的研究价值,也很难寻找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有了研究框架之后,你会发现,眼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外,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也会让老师觉得你对目前的研究方向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观点,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是“有备而来”。

第三、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观点新颖。

以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大部分人(这里主要指文科,理工大神请忽略)很难对一个问题进行较为宏观的把握,这也是我们需要在读博期间强化的一个方面,但是,你的研究计划一定要有不一样的东西,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说出来能打动人,让人觉得你的研究计划确实有值得深挖的价值。

其实,如果你的研究计划选题好,未来的博士论文即便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综述,再稍微有点自己的看法,就完全可以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了(这是我博导告诉我的),这叫“接着说”。

以上就是我在考博过程中对研究计划的认识与思考,有的观点可能比较个人化,大家参考即可,但是我也认为考博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希望能抛砖引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源自“学术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更多业务联系v:xuezhexiao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