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从人类开展系统性的科考至今,有不少的科学家因为各种原因在那片冰原上冻饿而死,在累积了前辈们的经验之后,人类也曾设计制造多种多样的现代化设备,辅助相关人员执行任务,美国在二战前就设计制造了一辆“雪地巡洋舰”,这是一种大型的轮式科考车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上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为南极科考斥资15万美元,用来为科考队伍准备相关的设备,其中雪地巡洋舰是Thomas Poulter带领的团队从1937年开始设计的大型装备,这辆车也被称为“企鹅”或者“乌龟”。

这辆大型车在1939年才开始建造,在当年10月24日出厂前往波士顿,计划在那里的码头与“北极星”号货船回合,一起前往南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地巡洋舰长17米,宽6.06米,车轮伸展出来高度4.9米,收起车轮高3.7米,满载全重34吨,使用电传动动力系统,2台150马力的6缸直列柴油机,各自驱动一台发电机,然后再驱动4台电机,每台电机能输出75马力。

四只大型橡胶轮是它的行走装置,外径达3米,宽0.85米,车轮表面光滑没有纹路,这是避免结冰;车轮可以向上收起,同时用发动机的高温废气进行加热,避免橡胶因为低温被冻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辆内部从前到后依次是驾驶室、机修舱、厨房和储物舱、燃料箱、食物储存室,以及后方的2只备用轮胎,燃料箱可以存放9500升燃油,可供车辆行驶8000千米,最大行驶速度为48千米每小时。

雪地巡洋舰还能携带一架为南极设计的双翼机,该机采用雪橇起落架,可以用来拓展考察范围,飞机一般用雪地巡洋舰背部的绞盘拖上去固定,车背上还会携带3800升的飞机用燃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1月,雪地巡洋舰抵达南极鲸鱼湾,并在那里从货船上被释放,船员们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坡道,不过等雪地巡洋舰抵达陆地后,这条临时通道仍然被压得破烂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在4名成员的操作下,雪地巡洋舰展开了十余个月的科考工作,该车俨然成了一辆移动科考站,期间也曾更换轮胎等零配件,成员们对这辆车很满意,尤其是人们担心的南极低温问题,成员们反映在车内睡觉只需要盖上毯子就足够了,车内相对来说非常温暖。

不过进入冬季后,雪地巡洋舰在厚厚的松软雪地上无法正常行驶,它的光滑车轮没有足够的抓地力,尽管成员们给它套上雪地链条也无济于事,成员们还发现车辆倒车比往前开更有力,于是倒车行驶了几十英里,之后仍然被风雪困住,成了一座“固定式科考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法坚守的情况下,人员撤离了雪地巡洋舰,在之后的多次科考中,人们还发现了雪地巡洋舰的身影,它孤零零的被冰冻在雪原上,目前该车已经没了踪影,人们估计它遭遇了冰层断裂随着冰架移动到了海面上,或许已经沉入某处海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地巡洋舰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技术尝试,该车证明了相关的大型设备在南极科考中的价值,它的许多设计经验也可成为后世的借鉴,美国科考队伍依靠它完成了大量的南极科考工作,该小组曾经计划到南极钻取冰芯,以寻找尘埃、探索远古时期宇宙射线等秘密,虽然美国随后将重心放在二战身上,但对身处南极的科考队伍影响不算很大,至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到底如何,只有美国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