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自居,而文人骚客也素来喜欢以“君子”自勉,什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都是历朝历代文人对“君子”内涵的种种阐述。

在历代文人的笔墨下,“君子”一词,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谁要是能做到“君子”所该做的事,那可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也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争相做“君子”之辈是层出不穷,可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皆是徒有其表而不得真传,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兰花君子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什么叫君子,君子应当如何作为

一、什么叫君子,君子应当如何作为

“君子”这个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在先秦的典籍之中,君是指君王,子是指孩子,“君子”一词,顾名思义,多是指君王的孩子”,着重强调的是这个人地位的崇高。多年以后,在孔子的推广教育下,“君子”这个词又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新发展,历代文人骚客也多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事之准则。

今天,我们所说的“君子”,自然就是在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之后的“君子”。在春秋年间,诸侯都在争天下,社会很是动荡不安。当街斗殴者有,偷鸡摸狗者亦有。一些有识之士,希望建立起一套新的秩序来,以维护当时社会的正常运转。

于是乎,诸子百家竞相涌现,都开始向世人阐述自己的行为理念,“君子”一词,也在此时被孔子赋予了新的含义,以一个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有描述,有许多,例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是团结带领大家,而小人却恰恰相反。

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追求君子之风不成,反而闹出的趣闻

二、追求君子之风不成,反而闹出的趣闻

在人们追求自身声望时,时常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法,按书中先贤行事,却常常是徒有其表,有时甚至连自己也觉得别扭。

其中有一个非常代表性的人物便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即位之后,时常向自己身边之人讲,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是多么的喜欢自己,在自己小的时候,时常与自己亲近。可事实真就如此吗?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光儿子就有三十五位,孙子辈的更是将近一百位。而康熙皇帝与乾隆皇帝的交集据史料记载,也只是见过几次面而已,哪里来的亲近之说。

据统计,乾隆皇帝在位的那些年,一共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而且全部都整理保存了下来,他应该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作诗最多的人。唐代有三百年,《全唐诗》共收录了这个时期里的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多首诗,可是全唐朝所写的诗加在一起,也就和我们的乾隆帝作品一般多。最讽刺的是,乾隆皇帝虽然诗词众多,可现如今广为流传的,却是一篇也没有。

乾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皇帝所作的诗,如今我们品读一二,感觉那些诗句更像是如今我们日常所发的朋友圈,这样子一想,其一生著作的四万余篇诗词似乎也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比起其他皇帝,乾隆皇帝的面子活可以说是做的最足的,他应该也是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后世能给予自己像自己爷爷康熙那样的极高评价,而后世的评价,总是要用事实来讲的,所以说为人处世,还是脚踏实地一点了好。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还有一件人们讲究“君子”之风的小趣事。在那个年代,两军交战,一方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之后,并不会对另一方赶尽杀绝,而是非常有“君子”风度的任其逃离。在晋楚邲之战的时候,晋国被打败了,晋国士兵逃亡时战车陷入大坑之中,怎么也拉不出来了,楚军一看也愣了,就去教导晋军,抽出车前的那根横木,而后将车拉出来。可是逃了没两步,晋国军队的战马又开始在原地打转不能前进,楚军又开始教导晋军,拔掉车上的大旗,扔掉多余的辎重,这才使晋军能顺利逃走。可是晋军被如此教导一番后,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就一边逃亡一边对身后的楚军说:“我们不如你们,拥有如此丰富的逃生经验。”

晋楚争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为何人们会如此作为,君子之称真就如此重要吗?

三、为何人们会如此作为,君子之称真就如此重要吗?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推行儒家思想开始,“君子”的烙印,似乎就深深地打在了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士大夫以此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天下人自小学习的书籍,也都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风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为人们所推崇。在如此的潜移默化下,一代代人对君子的追求愈发强烈,人生在世,就要争做君子,特别是自小读圣贤书的文人雅士,这种使命感尤为强烈,随时随地都严谨地要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后世外国学者发现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竟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来统一人们的思想也是大为诧异的,为何没有形成统一宗教信仰的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如此长久的存在下去,后来研究才发现,其实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取代了它们。人人好为“君子”,这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烙印。

儒家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似乎已经不再以书本上君子之风来约束自己行径了,而是形成了一套新的行为处事的理念。因为时代在变,我们也要跟得上这个瞬息万变的大世界,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有一些书中话,与现在的社会早已是格格不入,若是硬要按图索骥,那结果往往是人仰马翻,所以说,既然我们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新时代,那就应该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