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专注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 2018年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一个兼具出租车、顺风车且活跃用户量排名行业第二的移动出行平台。

自平台成立以来,嘀嗒出行以顺风车为主营业务,六年来始终坚守“真顺风”,坚持“监管顺位第一”的本质。据报道,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启动IPO,递交招股书于港交所,领跑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滴滴顺风车出事后,除了对滴滴口诛笔伐,也有不少人把目光盯上了嘀嗒出行,近期,嘀嗒港交所申请IPO递表,使得“嘀嗒顺风车市占率高是由于滴滴顺风车下线停运造成”这种看起来自然而然的逻辑出现在许多文章中。看待顺风车业务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要像看待金融产业一样,把所有与市场有关的因素摆到次要位置,以监管、合规为第一要务,才会看得更真实。

出行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而不是强市场上的监管,顺位问题决定了很多商业分析是无效的。合规第一、安全第一、监管第一,所有的创新和运营,都只能在规则和框架之内。恶性事件发生后,滴滴被下线,嘀嗒却没有下线,这只能说明,嘀嗒的做法符合了这个领域内“监管顺位第一”的本质要求,而滴滴当初无论在商业上多么成功,却可能根本上就不属于、也不能属于这个市场。

顺风车是一件社会事业,其健康发展需要发挥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政府监管的积极性。政府应当从鼓励绿色出行的大局出发,对顺风车规范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既要打击非法营运、防范安全风险,也要保障平台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满足合乘的需求。第二是平台的积极性,顺风车平台应该涵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尊重监管部门的权威,保护用户权益、和谐增长的正道。

进一步看,滴滴退出后,市场的空位也不是属于嘀嗒出行,而是属于所有把监管放到首位的玩家群体,打着“真顺风车”旗帜的嘀嗒只不过代表了这一类型的玩家“接回”了这个市场,这才是嘀嗒出行机遇的根本来源。回过头来看,顺风车对强监管下合规的首位需求,从顺风车业务一开始就体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