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惠帝纪》中有言: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当时发生了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没本事的人只能活活饿死,而活下来的也只能挖草根、吃树皮。消息传到宫中之后,晋惠帝司马衷十分不解,“体恤民情”的他想为老百姓出个好主意,于是他这么说道:老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何不去吃肉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古代平民和贵族之间分化严重,朝中官员中饱私囊、蒙蔽圣听,维护表面繁荣的景象,致使民不聊生,等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动乱,最后便是王朝的更新换代。大约在700年前,有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来到了元朝,他把所见所闻都写到了《马可波罗游记》中:东方人富得流油,遍地黄金、罗绮,简直是一个人间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马可波罗的记载,所有西方人都对中国充满了向往,尤其是那些掌握了航海术的国家,他们不惜跨越千山万水,也要来一睹为快。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英国的一个使团踏上了中国大地,然而,目之所及却与他们的设想相差甚远,书中描述完全是“子虚乌有”。使节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因为他们眼前所见的景象,还没有欧洲的一个小城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清朝百姓已经被剥削了一层又一层,就算他们出力再多,也不过是皇室贵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史书记载,18世纪的中国农民一般以粗粮、青菜为主,鸡蛋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次,而肉类更不用提,完全被各级官员以及皇家垄断,“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中还提到:中国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在32两白银左右,而他们一年的支出却达到了35两之多,正好多了3两出来,无论他们怎么省都没用。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世界上所有的发明都是懒人琢磨出来的,虽然听着有些奇怪,但实际上,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多年前,商鞅实行变法时曾提过“驭民五术”,也就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据《商君书》记载,所谓“壹民”,便是统一思想;弱民,则是国强民弱;疲民,给老百姓找事做,让他们疲于奔命,没时间顾及他事;辱民,让其无“自尊自信”,教唆他们互相检举揭发,终天生活于恐惧氛围。最后一个,贫民,只让百姓留下维持生存的粮食和钱财,使其“人穷志短”。若5项措施都不好使,只能杀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商鞅对付百姓的手段绝对称得上是“毒计”,他为了秦孝公的统治,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尤其是其中的“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之计,完全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只知劳动,不会思考的“机器”。维护统治的出发点固然是好,但若走了极端,只会引发动荡,无数前车之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两银子不多,但就是赚不到,只要朝廷一道命令下来,刚富裕起来的百姓又会被打回原形。另外,几乎每个皇帝都很擅长使用赈灾、增税的手法,让百姓在为3两银子奔波的同时,还要感谢“皇恩浩荡”。于是,所有人都在为3两银子绞尽脑汁,自然就没人去搞发明创造的东西,而同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结束了,机器逐渐取代手工业,解放了一大批劳动人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灵魂就这么被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