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街探案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贾沛霖

40岁的曾梦没有想到,当初为了能在公司混下去的《奋斗者承诺书》,最后成了压倒他法律诉求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8年,入职华为6年的曾梦旷工了三天,当他回来的时候,HR递给了他一纸辞退书。曾梦其实也坦然接受,但是他没想到,当初入职时签订的《奋斗者承诺书》,阻拦了他的索要加班工资的行为。

在私下协商时,华为方面认为曾梦早先签订的《奋斗者承诺书》已经白纸黑字的写明,曾梦将“自愿”地接受加班,不要求加班工资,并放弃带薪年休假。以此为理由拒绝支付曾梦这几年间的加班工资和其他费用等。

而曾梦却认为这只是一纸企业单方面的承诺书,不能具有任何法律效益,而且这样的条文明显违背《劳动法》,因为诉诸法庭,要求华为支付加班费、年终奖、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共计91万元。

双方在法庭上闹了两年,最终,法院终审判决华为支付给曾梦年终奖等费用共计24万元,但是曾梦签署的《奋斗者承诺书》却成立有效,因此华为无需付给曾梦加班工资等费用。

华为的《奋斗者承诺书》由来已久,据传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十年间,无数“奋斗者”进来,又有无数“奋斗者”离开。华为的奋斗者大棋,依然还在延续。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其中有一条规定让华为和任正非坐立不安:企业不得无端解雇在同一企业内任职超过十年的员工。

当时的华为,正在极力考虑推进如何提高整体员工和管理层的活力和工作热情,尤其是华为内部的老员工,在任正非眼中,老员工的惰性尤其需要整改。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却恰恰给华为的行为戴上了紧箍咒。

当时摆在任正非案头的,正是华为任职超过8年的7000名中高层老员工名册。如何在华为全新的全球化道路上避免落入老员工福利待遇过好,而丧失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动力,成了一大难题。

尤其是,还有《劳动合同法》的限制。

任正非还是决定拼一把。抢在《劳动合同法》生效前,2007年底,华为任职超过8年的7000名中高层员工都收到了一份邮件。邮件中,要求他们主动集体辞职,然后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但是需要清除过往工龄。二是拿一笔赔偿金走人。

虽然此前华为已经在内部进行了多场预先讨论会,但是这件事真正开始施行时,仍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互联网996文化还未盛行时,华为这样的做法,是“别出心裁的”。

华为抢在《劳动合同法》生效前大规模辞职再重新上岗的行为,引来了社会舆论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先后广东省内劳动厅等部门多次问询此事。

但是华为最后依然达成了这个目标。在华为内部,此次辞职重新竞聘上岗的行动“大获成功”。当年华为的补偿金额高达10亿元(一说20亿元),但是华为此举让员工意识到,安稳在华为内部几乎不存在。

这也为《奋斗者承诺书》和后来的“奋斗者文化”埋下了伏笔。

虽然华为通过集体辞职这样的行动获得了“新生”,但是这样的行动已经无法再复制。

任正非深知仅仅集体辞职再上岗是无用的,需要在华为内部打造一种文化。

奋斗者概念由此被提了出来。

如今再看待当年华为为何能提出这个概念之时。很明显的是华为当时处于全球扩张的当口。包括手机等消费电子业务正在增长,任正非单纯地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这样的概念无可厚非。

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华为内部和任正非本人针对奋斗者概念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讨论。从中高层到基层员工,华为都数次开会专门讨论和宣传奋斗者概念。

前面的“预防针”足够了,2010年8月,一封邮件又一次进入了华为所有中高层人员的邮箱中。

“华为倡导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为使每位员工都有机会申请成为奋斗者,请您与部门员工沟通奋斗者申请的背景与意义。在他们自愿的情况下,可填写奋斗者申请,并提交反馈。”

第一批的《奋斗者申请书》,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华为的思想也很明确:先从中高层下手,再铺开基层。

“老员工基本上有家室有孩子,有房有车,比较稳定,先拿他们开刀,比较好搞,”当时的华为年轻员工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短短数个月内,“华为的高层几乎都签了”,知情人爆料道。

在华为所签的《奋斗者申请书》中,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就是:“自愿放弃带薪年休假,以及加班费”。这句话,也正是曾梦后来写下的。

在华为高层全部签完之后,这份《奋斗者承诺书》开始全面向基层员工推广。中高层领导向基层员工推广时,都声明了成为“奋斗者”和普通员工的差距:休假、分红、配股、和奖金。

当时,华为某位驻海外的员工透露,他们所在工作地全都签署了《奋斗者承诺书》,全员成为了奋斗者。在他们看来,成为奋斗者和不成为并没有明显区别。反而是奋斗者在奖金这块,与普通员工差别巨大。

“主要就是奖金这块。普通员工最多也就多出15天休假,但是年底奖金可能差出去5万块。这一大块差距谁都无法忽视,而且奋斗者有机会考核评级打高分,更容易拿到高额奖金。”

在“钱”的驱动力下,越来越多的华为员工签署了《奋斗者承诺书》。其实《奋斗者承诺书》并没有特殊形式,只是员工随手拿张纸手写签名即可。但是这份简单的手写承诺书,却成为了华为和员工绑住的最紧羁绊。

曾梦也正是在2012年,华为大规模推广《奋斗者承诺书》时,手写下了那封日后让他和华为对簿公堂的承诺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所有的《奋斗者承诺书》中,都会特意强调“自愿”二字。但在多数华为员工看来,这份自愿实在是过于沉重。

在华为推行《奋斗者承诺书》十年来,华为的文化悄然间已经被立为“奋斗者”文化。

在华为的《新员工文化培训教材》中,可以很容易地翻到任正非对于华为文化的解释: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不能没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支持她的持续发展,华为的文化就是奋斗文化。

也正是在这种奋斗文化的基础上,华为在10年间就成为了消费级电子市场的巨头之一,并且在国际地位上一路水涨船高。

但是从员工的角度看来,所谓的奋斗文化并没有太过深入人心。

“在华为,你不加班,就是另类。你加班,加得越多,你越奋斗。”华为员工坦言道。

“说白了,都是因为钱。加班越多,越奋斗,越有钱。”

按照华为的考核标准,不同级别之间,可能差别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与华为对簿公堂的曾梦,在2014-2016三年间的年终奖,最高时可达17万元,最少的,也有7.5万元。

这在其他公司员工看来,就是一笔巨款。

华为其实在这十年间,输出的不是一份份《奋斗者承诺书》,而是一整套“奋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看到了华为在这十年间的突飞猛进,许多企业纷纷效仿。华为的“奋斗文化”、“狼性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很多企业只学到了“奋斗文化”,却没有学到精髓——报酬。

某传统企业员工在得知企业准备效仿签署《奋斗者协议》后,发牢骚道,“签了这个加班又不给钱,就想着白嫖?”

除了输出“奋斗文化”外,华为的《奋斗者承诺书》也对现行的劳动市场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诸如此次曾梦和华为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决曾梦“自愿”书写的《奋斗者承诺书》有效,就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再加之如今“996”文化盛行,华为的“奋斗文化”,已然演变成了“奋斗逼”。不少人已经在网上表达了对于“奋斗逼”的讨伐。

眼下沸沸扬扬针对《奋斗者承诺书》的讨伐,在未来可能演变成针对华为“奋斗加班文化”的抵制。

华为在这十年间输出的“奋斗文化”,又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