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在陕西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进现场培训会上,留坝县就运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字招牌”助农增收作了经验交流,这是留坝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围绕“四养一林”特色产业,通过扩基地、强龙头、打特色等措施,大力培育地标产品,助力扶贫产业发展结出的成果。

保护助力 让品质优起来

说到留坝的特产,西洋参以其品质纯正、功效独特而深受青睐。

位于秦岭南麓腹地的留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绿色宝库”“天然药库”之美誉。1981年,留坝引种试种西洋参,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示范推广,已是全国三大西洋参产区之一。

留坝西洋参也成功跻身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还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博览会、科技成果交易会金奖等众多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以来,留坝着力将绿色“小特产”打造成知名“大品牌”,先后获得板栗、银杏、香菇、木耳等7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申报注册地标集体商标5个,让越来越多的留坝本地农产品搭上“地标”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靓丽的小城名片。

叫响一个品牌不易,用好一个品牌更难。留坝积极推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贯穿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以保护“地标”为重点,从种源控制、标准制定、品牌认证、市场管控等重点强化管理使用,严惩假冒伪劣,查处2起造假售假案件,有效解决地标产品“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管而不畅”的问题,美誉更高,销路更广。

培育增力 让产业强起来

当下,在留坝75个村扶贫社食用菌基地里,菇农正在抓紧时间采摘香菇、生产菌筒,忙碌之中透着喜悦与期盼。依托村扶贫社,留坝香菇从提篮小卖发展成规模定制,让基地“产得出、卖得动”,村民“有活干、有钱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牌建设,产业组织化程度、市场竞争力是关键。留坝选准目标、按需入手,紧扣规模、链条、品牌、效益等关键环节,采用“政府+龙头企业+村扶贫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以“四养一林”市场销售为导向的产业链条,引导农户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既适应了市场需要,又避免了盲目生产,形成了一个完善闭环,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机制带动下,全县82.6%的农户和100%的贫困群众镶嵌在“四养一林”产业链条上,以“以销定产”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地标成了支柱,发展势头正旺。

全县建成各类产业基地170个,培育生产大户253户,新发展代料食用菌2473万筒、养殖土猪1.33万头、土鸡15.23万只、中蜂3.8万群,新发展中药材5300亩,新建设特色经济林5.44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牌发力 让销路宽起来

“秦岭无闲草,小城蜂蜜香。”留坝蜂蜜撞上直播,甜蜜出屏,成了网友争相购买的网红款。2次直播带货通过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累计销售留坝蜂蜜9100余瓶,销售金额50余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产品搭上好营销,新思路促进新发展。留坝深度挖掘留坝蜂业“生态古朴、地道真实”品牌内涵形象,设计完善品牌形象,申请注册版权保护,授权指导3家企业建成形象体验店,打造了蜂产业窗口品牌形象,带动全县25个村扶贫社产销联合发展。

同时紧盯“赢市场、增溢价”,留坝利用带货、展销、推介、节庆等形式深化品牌宣传、产品促销,蜂蜜品牌产品效益持续提升,中蜂产业享受到了133%-150%的价格增长效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留坝着眼“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在做强产业、服务品质、产业转型上狠下功夫,搭建了网上交易、消费扶贫、宣传推广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营销体系,让留坝“地标”产品搭上互联网直播的“顺风车”,跨上新零售的“高速路”。近三年,累计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3亿余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760元,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

文字:吴昊泽

编辑:张 露

责编:尚小靖

审核: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