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刚上映的战争片《金刚川》,说实话我有点失望。

“不说人话”,不好好讲故事,活脱脱“形式主义陷阱”下炮制出来的“自嗨片”。

自恃才高的大导演们,只顾酣畅淋漓挥洒自己的“艺术细菌”,观众是什么?没考虑过!

这个题材,让我想起了13年前冯裤子那部《集结号》。

同样牵涉到抗美援朝背景,《集结号》豆瓣评分8.1,“华语历史片榜单”排名第六,“战争片榜”排第七。

而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礼片,天时占尽的《金刚川》,上映一周评分却只有6.5,差距挺大!

那《集结号》到底好在哪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重温。

看过《金刚川》的观众,应该都记得那句“英雄”口号:“俺们这些人,没一个怕死的!”

可电影塑造“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重点在于展现其复杂多面的人格,而不是全员视死如归大英雄!

“小人物”指的不仅仅是个体视角、士兵身份,还有性格上的“普通人”属性。

抽烟骂粗话的关磊、揣上玉米给师父的张飞,刚有了一点“人味儿”,转眼就在飞机大炮对垒的场面里被封了“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但和观众之间隔了十万八千里,很难共情。

反观《集结号》怎么表现的?

指导员在战场上被炸成两截牺牲了,“枪杀俘虏”的连长谷子地和“临阵脱逃”的文化教员王金存关在一起。

食五谷杂粮,存七情六欲,大家都是有弱点、有恐惧的“凡人”。

谁还能不犯错误呢?

混不吝的老兵油子安慰即将被“军法严惩”的白面书生:“谁TM不怕死啊!头皮上飞枪子儿,裤裆里头跑手榴弹,就是神仙也得尿了!”

汶河南岸旧窑厂的阻击任务一来,他就抓住机会救了这个看起来有点“怂”的自己人。

“你崩了他也是崩了,不如让他死在战场上!”

枪林弹雨里冲出来的“活阎王”,粗鲁外表下的温柔内心,最是动人。

直到九连47位战士即将牺牲殆尽的最后一刻,在窑洞里守着成堆尸体,满脸血污的王金存,对谷子地问出了这辈子最后一个问题:“连长,我没给你丢人吧?”

这个“小人物”,终于完成了从“懦夫”到“英雄”的救赎和蜕变,那坚毅的眼神,瞬间催泪!

《金刚川》口碑不佳的重要原因还有“蹩脚”模仿《敦刻尔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兰式的“叙事诡计”,不仅没有提升影片质感,反而削减张力、割裂情绪。

四段式结构,换了四个视角,全成了“花架子”。

功力不到位,咱就“好好讲故事”不行吗?

冯裤子的《集结号》单在“戏剧张力”这点上就甩了《金刚川》几十条街。

“集结号到底响没响”的悬念基本贯穿全片。

临死前的焦排长是幻听,还是说谎?令人回味无穷。

叙述视角也定在了“硬汉”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身上,彻底建立起“饱满生动”的人物,让观众顺畅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入死的战友兄弟情,在他心里“重于泰山”。

指导员牺牲,愤怒的谷子地失去理智,枪杀俘虏被处分。

吕宽沟冒死给谷子地抢手表,搭上性命,他一边流泪一边喊:“值吗?”

九连的47位战友,明明是烈士,却成了不明不白的“失踪”,他魂牵梦萦放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瞎的老年谷子地给组织写信,还到旧窑厂挖煤找尸骸。

得知矿上的人拿钢盔接尿,他像疯了一样怒吼,心疼自己的兄弟。

在汶河战场上因一颗地雷和“大烙饼”建立起的兄弟情,温吞却又真挚。

给“烈士”王金存正名,还不忘顺道儿给“老弟”找媳妇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知道心疼死人,活人绝对错不了!”朴实中含着通透。

“你们往我耳朵里塞大粪,还想让我冷静?”,发泄了幸存后被自己人反复怀疑的愤懑。

多年后得知小梁子根本没吹集结号,在团长老刘坟前的爆发与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便哪一幕拎出来都能让人泪流满面!

《金刚川》的叙事问题很明显,也是被网友吐槽的重灾区。

上一篇影评发出去,收到不少评论,随意摘录几个。

“我看的时候,旁边那个男的说花俩小时看三遍。”

“其实看到第二段我就觉得没意思了,还以为过了桥有大战呢!”

“这片子的剧情太迷了,不像战争片倒像文艺片,这里我并不是贬低文艺片,只是说这片拍了个四不像。”

“跟男票去看的,两个人都差点看睡着了。刚开始一堆旁白搞得跟自制纪录片似的,剧情真的拖沓反复,唯一觉得好看的就是后面人桥那段吧。爱国归爱国,情怀归情怀,这片子拍得不好看也是铁铮铮的事实。”

“我们电影院有顾客居然问我是不是你们电影院放错了,怎么人死了又复活了,千真万确笑死我了!”

“看到那架敌机一遍遍地重复被击落,我们的高炮阵地死而复生又死而复生,我的内心就像有一万只羊驼在看着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白了,《金刚川》不仅叙事失灵,更缺少一场最重要的情绪爆发,过桥后本该有酣畅淋漓的大战、扬眉吐气的胜利,但电影毫无表现,让包括我在内的部分观众相当失望。

更别提人物视角一会儿一个,有些混乱尴尬,甚至无意义。除了第三节中张译的人物稍微饱满一些,其他都是蜻蜓点水“工具人”。

这样的电影,会好看吗?

最后对比一下两部战争电影的“精神内核”。

《集结号》带着浓郁的“反思”色彩,无疑是国产电影的进步。

连长谷子地会质疑上司“拿他们当炮灰”的选择,会在47位战友兄弟被定义“失踪”后怀疑牺牲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战争片,“戴着镣铐跳舞”可以触及到如此敏感的层面,实属不易!

“谷子地”原型为老八路战士常孟兰,2005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央视在《百姓故事》栏目中,曾播出过一段关于他的纪录片《为了那声军号》。

全片讲述的是1948年11月19日的故事,时任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某部排长的常孟兰带领战士奉命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他接到的命令就是“不管有多难,在听到号令之前不许撤退”,电影也完美还原了这点。

后来为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常孟兰开始了为期48年感人肺腑的追寻,1996年他才终于得到自己老部队的信息,此时他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遗憾的是他的团长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当年究竟是否吹响过军号就不得而知了。

正是这部关于常孟兰的纪录片给了杨金远灵感,后来他才写出了小说《官司》。

张国立看了这篇小说推荐给冯小刚,刘恒把它改编为六万字(后删减为四万字)的电影剧本。

2007年,《集结号》出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烈士,因为种种原因沦为“无名”,在战友老兵持续半生的执拗坚持下,才终于被授予“迟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个中滋味,发人深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金刚川》,中心思想那叫一个“简单粗暴”,纯属脱离历史的“意淫”。

单看电影魔改的故事,合着抗美援朝能胜利全靠志愿军“不怕死”?只要牺牲足够多,就能胜利?

这股精神不仅能把美国空军感动,还能把观众看哭,齐活!

关键一个“不怕死”,跟其他人有区别吗?敌对方的飞行员从头到尾也没怂啊?

对志愿军英雄刻画就这么肤浅吗?

但凡了解一下当年的历史,就可以知道《金刚川》抗美援朝的士兵原型完全不是电影中展现的那么“扁平”。

沉浸在“小米加步枪”战胜美帝的梦里,大可不必!

金城战役之前已经氪了装备,炮弹也不是那么稀缺,工程兵更是强悍,造桥修桥防空有一套成熟的流程,美帝不再是碾压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八线是炮火打出来的,不是血肉堆出来的!

还有电影中每次桥被炸就冲上去的工兵连,真实原型中有一个名叫张振智的标志性人物。

虽然没上前线打过仗,但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的贡献一点不少。

张振智曾被授予二级模范与工兵英雄称号,他的行动也“人如其名”,完全配得上那个“智”。

为了修桥,连队必须从四十里外去运木材,张振智带人几天内跑遍下游每个可供选择架桥的地段。

最终找到悬崖下的一段河岸的凹部,是敌人观察死角,炮兵射击难以直接击中,甚至连敌机也不容易低空俯冲投弹。

完工后他们再将桥梁伪装成断桥;趁着夜色掩护,储备两三套桥梁的材料;以防万一,下游再架设一座轻型吊桥,保证物资和伤员的输送。

万事俱备之后,美军再怎么用尽心机搞破坏,都无济于事!

明明是运筹帷幄的“智取”,却被拍成了莽撞憋屈的“牺牲”,看着别扭。

说实话,经济腾飞了这么久,内地电影工业早就和世界接轨了,技术上的差距不再是硬伤。而《金刚川》选择的主角们,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依旧凤毛麟角?

除了把锅推给电影审核那把“剪刀”,麻烦这些大导演们,少花些心思在画面、特效和噱头上,认真打磨一下故事行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片作为类型片的一种,创作者不需要从零做起,才华横溢的影坛前辈们早就建立了规范的形式,只需后人找寻优质内容来填充血肉。

但新导演们压根儿不屑于当亦步亦趋的老套“模仿者”!

毕竟“二流的创作者只会重复,严肃的艺术家则会重新诠释。”

谁还没个“一流艺术家”梦想呢?

可惜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时候,就容易演变成灾难!

以前还觉得冯小刚野路子出身,和其余第五代“学院派”比起来“俗不可耐”。

现在看,新生代导演的“形式大于内容”更让人抓狂。

2020年的《金刚川》,输给2007年的《集结号》,或许也是必然。

啥也不说了,重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