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斗彩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又有嘉靖斗彩双耳三乳足炉,从造型到器身的斗彩折枝莲花图案(其间的八卦纹除外)均与成化相似,施彩也很浅淡。最为突出的是仿成化的斗彩婴戏杯,其色调、画意几乎可以乱真。但上述仿品虽仿制精致,但均无成化器特有的姹紫色。

仿古瓷名家:

“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瓷业无论官窑、民窑都极兴旺。当时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厂”,专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在生产御用瓷的过程中,造就了一批制作仿古瓷的名家。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明嘉靖、隆庆间,以仿宣德、成化瓷器而成名的催国懋,号称崔公窑,为当时民窑之冠。又有周丹泉“尤精仿古瓷,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万历时昊十九,仿制白釉脱胎瓷,所制“卵幕杯”、“流霞盏”最为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斗彩的发展与鉴定:

有关斗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具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斗彩瓷器在宣德时已初露端倪。可以说明代斗彩瓷器工艺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轮廓线的工艺,在釉上黑彩勾线诞生前无疑是衬托几种色彩的最佳色。由于成化斗彩瓷器流传下来的很少,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就很名贵。因此,从明嘉靖时开始,仿制品持续不断,但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制品最为逼真。

明代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产进入低潮,正德斗彩器虽有传世,但数量极少,仅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嘉靖朝青花五彩器兴起,斗彩瓷器的生产仍无法出现新的高潮。传世品虽较正德朝增多,但在装饰上并无新的突破,除一部分仿成化制品,另有少量本朝流行的蒜头瓶、乳钉双系炉、方形葫芦瓶等。纹样除仿成化外,本朝流行的图案为鱼藻莲池、折枝菊、八卦图等,种类不多。色彩也较成化朝明显减少,成化朝使用的姹紫在以后各朝的斗彩器上均不见。万历斗彩更无创新之举,传世多为仿成化的制品,纹样也仿成化,但由于胎釉淘洗精细度不同以及器物制作、烧成上的细微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征。如婴戏图小杯,初看与真品无异,但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其口较真品为撇,整体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花五彩与斗彩的区别:

青花五彩与斗彩有明显的区别:在斗彩中,青花占据主导地位,色彩仅起点缀和填充作用,不加釉上彩也可以细成较完整的画面;青花五彩则不然,釉下的青花只是用来表示图案中的蓝色,与釉上其他色彩的地位同等重要,仅有青花不能构成完整的画面。

在2016年北京匡时十周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斗彩菊花纹杯(一对)竞拍到402万人民币成交。近几年也有破百万的记录,如北京保利2018年秋季拍卖会一件明嘉靖斗彩如意云纹折腰盘以195.5万元人民币成交。但普遍价值都在几十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