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地瓜空中长成廊,人在瓜下过喜洋洋"的图片,不由得想起了以前亲历的一个笑话,现在看来自己被打脸了。据报道这一条"空中红薯"走廊,是河南周口退休农业专家贾连东在西华县农科所内栽培出来的。整条红薯走廊达数百米,一串串红地瓜吊在半空中,煞是好看、壮观,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欣赏看稀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在1993年,住单位集体宿舍,其中一位舍友的女朋友是西北某城市人,大学毕业后刚到福州,一次我们煮地瓜粥,她好奇地问地瓜粥这么好吃,地瓜是如何生长的,我告诉她地瓜就像北方苹果、梨一样,长在山里的树枝条上,红彤彤的,想吃的时候,可随时采摘。过了不久,她在单位聊天,让她同事有空时带她去一起上山摘地瓜,引得办公室里的人哄堂大笑,方才得知地瓜是像土豆一样,长在地下土里头的,事后还直怪我骗她,让其出了洋相。

以前是北方叫地瓜,南方称番薯,也有叫甘薯、山芋、土瓜等,不过地瓜两字说出来音调响亮且形象,因此现在大部分地区都称地瓜了。它表皮和里肉的颜色有多种,主要红色、白色、紫色,黄色,因此也称红地瓜或红薯等之类名称。在植物分类上它属旋花科甘薯属,因其耐旱、耐涝、耐瘠加之繁殖力强、栽培简便、高产稳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种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是作为主要农作物种植,四川盆地、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是我国地瓜主产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里的地瓜是嫁接于野生牵牛花的茎上生长而成,不知是否出于牵牛花和地瓜花相似的缘故而有此举,也不知该地瓜是否有牵牛花味道。随着嫁接、杂交、基因技术的发展,农作物之间的生长融合似乎水到渠成,什么苹果梨、香蕉、菠萝莓、杏梅李层出不穷,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口感追求,就是安全问题不知能不能保证,通过人为干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培植甚至可以说是创造出来的所谓优良品种,它们对人类进化影响不可能一点都没有,这要靠时间来验证。但这急功近利、快节奏的社会谁会等得起,等得下,最明显的就是转基因玉米、大豆、小麦了,当初崔永元大战方舟子,后来也不了了之,害得小崔都抑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交水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杂交水果

地瓜有个同胞弟兄,叫白地瓜,学名豆薯,是专指那种可剥皮生吃的那种,其皮薄而韧、肉质洁白、嫩脆、香甜多汁,食用无渣,且略带点豆腥味,生食或熟食后具有生津止渴、清凉去热、解酒毒、降血压等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地瓜

目前我国的地瓜总种植面积保持在620万公顷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分别占全世界的70%和80%。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在全国的农作物主产中,地瓜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居第4位。

现在地瓜给人的印象就只是冬天里香喷喷、热乎乎的烤地瓜和做菜用的地瓜粉了。但对50岁以上的人来说,对地瓜可是情深义厚、记忆满满,在粮食匮乏的60、70年代,地瓜成为很多地方人们餐桌上的主打歌,地瓜叶、地瓜片、地瓜丝、地瓜粥、地瓜饭哪个不香!哪个不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见人爱之烤地瓜

在古代明朝时期,在记录海外之地时常以"番"字开头,表示那里是落后的"蛮夷之地",相应的"蛮夷之地"出产的东西就该叫"番物", 如番薯、番瓜、番茄、番石榴等,很容易从字眼上就可知道都是从海外引进来的。

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们讲起番薯(地瓜)由来的传说。对这传说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故事主人公叫陈振龙,而我名字也是陈振#的,同姓、代表辈分的第二字"振"也一样,好像他就是我的活在古代的大哥,自有亲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振龙画像

陈振龙(约1543—1619年),明朝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今福州市长乐区),甘薯是他想法设法从吕宋(今菲律宾)"偷"进来的。他不满二十便考中秀才,后来乡试多回均未被录取,心灰意冷之下直接跟着同乡下南洋经商了。

吕宋是陈振龙经常落脚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朱薯这个东西,它耐干旱,耐贫瘠,产量不错,除了用根茎种植外,还可用其藤条插植极易成活,生熟皆可能吃。想起家乡靠海又多山,土地相对贫瘠,作物出产少,碰上灾年老乡们都得饿肚子。于是他想如果能将朱薯引入自己老家福建种植,肯定可以解决饥荒问题,那可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情。

但那时的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对这里的管控很严,特别是对从西班牙引入过来的农作物管控更严。西班牙殖民政府将朱薯定位为"保护物种",未经西班牙人的允许,朱薯不能外传,若有人违反将受到重罚,最高能判"绞刑"。

陈振龙明知有风险,但他仍偷偷购买薯种,第一次放在箱篓内被发现,第二次装在竹筒里又被查出。面对失败还被重罚,陈振龙并未就此罢休,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个绝妙办法,就是购买海船用的麻绳,将它分解开后,将去掉叶梗的朱薯藤埋入其中,然后重新打结,这样在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也许可以蒙混过关。

在1593年初春的某一天,陈振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带着混有番薯藤的船绳和一船货物过关回国,这一回守关的西班牙人并没有查出异常,准予放行。经过长时间的海上漂泊,番薯藤顺利跟随陈振龙回到了福建厦门。然后他带着仅存不多、尚未干枯死的藤条在家乡的土地上试种,适应力极强的朱薯藤很快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接下来的若干年内,朱薯就在山多人众、土贫地瘠的福建广种起来,同时其产量远高于谷物,古书云"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州乌山上的先薯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7世纪初我国出现大灾年,江南地区颗粒无收,当时负责处理赈灾的官员科学家徐光启,想到了福建的朱薯,于是上书朝廷推广朱薯,此后朝廷经过几番论证,开始在灾区推广朱薯。后来的大清乾隆皇帝更是"敕直省广劝栽植",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将朱薯推向了全中国。

正是因为番薯的全国性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后来我国历次的大灾大荒年的日子,饿死人数急速下降,这其中番薯起了非常大的功劳。

现在是国泰平安、歌舞升平,地瓜也只是偶尔上餐桌,调剂下人们的口味了,主要还是作为饲料和提取淀粉用。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数第一的中国,保证粮食安全始终是天大之事。虽然现在是贸易全球化,可以全球采购到各种玉米、大豆、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但也经常传出某某国限制出口、哄抬价格之类行为来对付我们的大宗采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保不准哪年月不发生极端气候,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大减产。因此在粮食供给方面自力更生、自足自给方为立国之本,强国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瓜作为4大农作物之一,平时作为米面主食外的有益补充,特殊时期还可替代,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地瓜的研究、开发,推动产量、口感、食用等方面的提升。这次河南周口退休农业专家贾连东的嫁接牵牛花后进行空中培育地瓜就是很好的尝试。最后祝愿咱们的地瓜越来越香、越来越甜,咱们百姓生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