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不断加强,衡量科研人员贡献、研究生毕业水准的“尺子”该如何延展,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在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愉看来,评估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否成功,主要应以他们毕业以后是否掌握进行科研的基本功、具有初步的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来衡量,而非仅看文章发表的数量。

今天是杨先生的生日,我们祝先生松鹤长春、福寿安康。

1978年3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它吹响了复兴和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进军号,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是科技改革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时,中国生物化学家杨福愉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首批招收研究生(硕士学位)资格,1986年9月他又成为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此后几十年,杨福愉对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全过程尽心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福愉

育人中的“三必须”

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杨福愉主张“研究生是整个学位论文工作的主体”,他经常告诫学生们必须有一个正确读学位的态度,教育学生必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有韧劲克服困难、不惧失败、勇敢前行,才会坚持到底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他反对仅让学生们做些“重复性”和“跟风”的工作,认为平平稳稳满足于保毕业、拿文凭的态度不可取。

杨福愉说: “评估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是否成功,主要应以他们毕业以后是否掌握进行科研的基本功、具有初步的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来衡量,而非仅看文章发表的数量。”

在做论文时,他一开始就对每一位研究生亮明观点:“我不希望给你们一个容易的题目,让你们平平稳稳、顺顺利利完成论文,而是有意给你们一个与困难打交道的机会。你们可能会碰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一旦你们摆脱困难、超越困难,就会获得创新的成果,同时也就能获得初步的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在他严谨治学、突出创新精神的态度下,学生们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受益匪浅。1981年获硕士学位的张玉中,在给恩师八十大寿的庆贺信中这样写道:

“我1979年进实验室后,原以为是要在杨老师的几个课题里选一个继续深入研究,但是杨老师提出,研究生要有自己的课题……”

前前后后花了近两个月查阅资料,张玉中的课题才定下来,期间几次开会汇报,杨福愉更多是鼓励继续分析探讨,从来没有画框框、定调子。

“这充分反映了杨老师学术民主的精神和他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片苦心。这一段围绕科研选题的学习使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受益良多。”

1992年获博士学位,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等荣誉的屠亚平,对于恩师杨福愉的铮铮话语同样记忆深刻。

“杨先生给我讲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打破国内科研重复性低水平研究或简单跟踪、重复国际上的研究状态的局面。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屠亚平印象中,杨福愉总是鼓励博士生独辟蹊径,在科研创新中不断往前闯、往前试,遇到障碍,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与研究生屠亚平合影

在不同时期学生的讲述中,对待学术严谨,对待学生严格,成为杨福愉的一贯作风。作为一个导师,他强调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三必须”:

一是必须亲自过问和主持研究生的招收和入学面试过程;

二是必须亲自了解和指导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三是必须亲自严格、认真和仔细审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待发表的文章。

哪怕工作再忙,杨福愉也要抽空指导学生的论文选题,亲自审阅他们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并且一定会参加答辩会。

学生上交待发表的文章,他会逐字逐句地仔细阅审修改,连一个错别字或错用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以至于经他手的学位论文和要发表的文章不改过三、五遍绝不会定稿。也正因如此的高度负责,他的学生通过写论文确实能感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收获。

即使是以他的名义招收的学生,还有他人协助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和待发表的文章,如果杨福愉因故没能亲自审阅,他绝不让在文章上署他的名字。这也充分体现了杨福愉一个“严”字的治学态度与作风。

“……学生的论文撰写和发表最能体现杨先生对学术的严谨。每一篇论文从草稿到投稿至少要来回修改十几遍,大到标题,小至一个标点符号,先生都仔细纠正,尤其是英文的语法、逻辑和用词。正是先生的严格要求使得我们投稿的成功率很高。在我的记忆中,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没有被杂志社拒绝的经历。”

1996年获博士学位的童俊超深有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杨福愉与学生童俊超(1998年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者)合影

终身立德树人

除了注重研究生们的学术造诣的培养,杨福愉还把做学问与如何做“科学人”结合起来。他经常讲“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切实关心、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为目的的心系祖国、严谨、负责、用心的育人精神。

在杨福愉的用心栽培下,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不仅掌握了新的科学知识,理解和学会了治学思路,培养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还学到了老师心系祖国的胸怀、待人接物的原则和认真踏实、不虚不浮的人生态度。无论后来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工作,这些对他们毕业后的新征程,乃至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一些旅外学生在回国拜访杨福愉时都由衷地感慨,他们此生难忘在生物物理研究所膜生物学实验室度过的几年求学时光,难忘杨老师给予他们的多方面的良好教育。

有耕耘就自然会有收获。从1978年至2016年杨福愉先后培养了63名研究生,其中博士29名,硕士34名,另有在博士后站从事相关研究的5名博士后。在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人、优秀奖1人,多人曾获各种冠名奖(除生物物理所所长奖之外),如“地奥药学科技奖”、彭荫刚(伟华)科技奖学金、中科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奖、保罗生物科技优秀学生奖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和黄有国教授、钟文敏等与研究生合影

为了表彰杨福愉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199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师德·师道·师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谈研究生培养》一书,发表了杨福愉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的“给研究生经受困苦磨练的机会以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的观点。2000年杨福愉还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华为优秀导师奖”及“宝洁优秀导师奖”。

晚年的杨福愉会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2009年3月,他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召开的研究生论坛上作报告;2012年9月7日,85岁高龄的他出席了生物物理研究所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2015年1月,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会上作报告……他通过向同学们回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讲述自己如何从一名大学生真正转变成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为他们打开通往科研道路的那扇门,使聆听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