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说起耿彦波的名字,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不仅仅在于他的事迹被拍成金马奖获奖纪录片,有“达康书记原型”的称号,更在于他所到之处留下了久久不能散去的影响力。

他任职的地方,必然大拆大建,对整个城市的交通市貌都进行大力改造,让市民都能切实感受到他的城建手腕,甚至在他离任后的很多年,依然被人时常提起,难以忘怀。

耿彦波先后在灵石县、大同市、太原市任职,每一个地方都有重大改变,且留有巨大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市长》耿彦波

三地任职的争议

三地任职的争议

在任灵石县县长时,他修复了王家大院,让晋商第一大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比紫禁城房屋还多的“民间故宫”重新焕发生机。而在离任灵石县时,有人送来了花圈,他雷厉风行的风格受到了很多人的不满。

在大同任职时,耿彦波的名字开始天下闻名。纪录片《中国市长》比较完整、客观地记录下了他在大同进行造城运动的过程,而伴随着文化复兴、棚户改造的巨大影响,他的争议更是扩大到了极点,在离任时,万人请命上街游行挽留的画面10年后依然历历在目。

在任太原任职时,耿彦波也曾被寄予厚望。整个城市的交通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的快速路让太原市的交通有了质的提升。然而重建明古县城的巨资和地铁迟迟不能开工、交通依然拥堵的现实,又一次让他饱受争议,只是针对前两次,在他离任时,已经有足够多的人了解他的性格,所以并没有特别的举动来挽留或者“送行”,只有对他“准退休”的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彦波离任大同时万人请愿

在大同的“中国市长”

在大同的“中国市长”

耿彦波的名气、争议,主要体现在大同任职。已经离任大同8年,耿彦波的名字在大街小巷上还是总能听到。

爱之极爱,恨之极恨。

耿彦波是大同城市建设的工程,他激活了一座古老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在耿来大同之前,大同的城市面貌用“脏乱差”形容都远远不够,空气污染严重,地上污水横流,垃圾随处乱扔,平房、交通拥挤不堪……大同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煤都”,却成了一个连本地人都想逃离的破烂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复期的大同古城墙及大片棚户区

耿彦波带给这座城市的改变,第一印象是城市面貌的翻天覆地,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精气神,让人们对城市又有了希望,找回了对城市久违的自信,也改变了人们对当官的一般认识。

耿彦波按照梁思成的城市规划理念,创造出“一轴双城”的大同城市规划,以御河为中轴,一座古城,一座新城,将棚户改造与文化复兴有机结合,同时进行。

古城中在拥挤的小破旧平房中居住的人,搬迁到新城御东新区舒适的高层建筑社区,即解决棚户改造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又让古城内有广阔的空间来进行改造建设。

很多人只知道他修建城墙,却不知道他对城墙内文物的挖掘和保护。违建的平房到处都是很多文物古建被掩藏在犄角旮旯中难见天日。拆除各种平房违建的房屋后,对文物进行修复,并建设配套院落装饰提升文物的气质。对古城墙夯土进行包砖保护,城墙缺口处进行钢筋混凝土架设,建成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让70%的古城墙遗址展示出100%的文化品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砖修复后大同古城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复后的古城墙与带状公园

经过5年夜以继日的赶工,整个城市的发展框架逐渐形成。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城市中心几乎没有了城中村,古城内游客众多,御东也已经到处高楼大厦,整个城市基本满足了耿彦波当年的设想,还有的些许遗憾,可能就是古城还没有完全建好。

城市活了,成为了京津冀蒙晋地区新的网红旅游地,当地市民逢人就夸耿彦波,自豪与自信溢于言表。

耿彦波的目标基本达到了,他是胜利者,和他有共同目标的人,自然会夸他赞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古城民居云路坊

然而,耿彦波造城运动的消极影响也很严重,对耿彦波的争议和指责,也是从来就没有停止。

在拆迁过程中难免有不满意安置的,伤害一些人的利益自不必说,不光有居民,也有商铺、养殖户 等。

但很多人忽略的是造城运动对经济的破坏,其实是比较严重的。虽然说大同经济问题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开发区面积狭窄,招商引资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但是在热火朝天的造城运动中,很多民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濒临破产。

古城改造改变了城市核心区位的市场价值,原本在大西街、小南街等城市中心地段的商企,都因为城市格局的改变带来了灭顶之灾。古城人员疏散、大兴土木,导致这些原来的核心地段的市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耿彦波的离任,项目依托的企业与金融信用度降低,很多未完成的大型项目沦为烂尾工程,烂尾工程导致建设成本剧增、企业资金链断裂,原本欣欣向荣的大型民企因大型项目烂尾不堪资金重负,又没有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这些民企的发展举步维艰,或濒临破产。典型案例是东小城商业项目、大同218超高层、华唐城等项目烂尾(好在目前这些项目终于迎来了曙光,陆续复工)。

近年来,发展艰难的地方企业时常传来不好的消息,不做具体举例,当地人民多能数出来几个。

耿彦波强有力的城建风格,在他离任后留下的最大后遗症就是工程太多,接任者很难下手收拾烂摊子,一旦项目被战略性放弃,对相关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非常严重。不但有投资商、工程承包商,还有原材料供应商,项目担保方等。

再有的批评就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大同古城内,历史文化街区与违建私搭的平房住宅混合在一起,有的明清民间在长期居住过程中,住户用非专业手段进行维修,本身破坏了民间的原始风貌,在造城运动中,有的这种不伦不类的建筑也被拆毁,引起很多人士不满。而为了配合整体景观的完整与美观,新修的一些配套民居也被指责并非晋北民居风貌,一时间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

而整个造城运动各项工程带来的高负债,也在当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对招商人气、新项目开工都非常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拍大同(最高的218依然未建好)

历史留给后人评价

历史留给后人评价

就目前而言,耿彦波在大同期间,褒贬的声音都有,市民都以各自利益和视觉来进行感受和评价。对拆迁满意的夸,对拆迁不满意的骂;被破坏了生产经营却没有得到回报的商企自然是有苦说不出。而更多的市民并不在利益纠葛的范围中,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整个城市的美观、舒适,自信与希望,多数吃瓜市民的幸福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提升,这也是事实。

常有消极言论说,假装看不见最好,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当个好好先生可能最容易升官发财,默默无闻最不容易遭受谴责,因为人们都注意不到,要骂也是骂整体,与个人何干?

但耿彦波偏偏不是这样的好好先生,他有自己的原则和思想,也有缺点和局限性。他为官一生匆匆忙忙、早出晚归,虽然得不到很多人的理解和认可,但至少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吧。

多少年的功名尘与土,小打小闹的小利益都会是过眼云烟,唯有精神和灵魂会永存,几十年后,再回头看待这个人这几座城,一定会让后世有个更清醒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