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桃子,壁炉。

猜一部电影。

三秒钟抢答——

3。

2。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Sir知道,这题当然难不倒各位毒饭。

下一题。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名字是……

答不出?

没关系,今天让你们再认识一次。

本色

We Are Who We Ar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投HBO,可每一帧都还是浓厚的个人标签。

这次记住了。

“瓜导”卢卡·瓜达尼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演你也眼熟。

出演过《雷霆沙赞》《小丑回魂》的新星杰克·迪伦·格雷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阵容,标配嘛。

一个看不腻的鲜肉,拉到地中海的阳光下撒欢。

低饱和,手持摄影,满屏胶原蛋白。

像一支清爽的夏日vlog。

故事也能嗅出《请你》的调调。

一群随父母来到意大利某军事基地的少女少女们,如何寻找自我。

每个人都像来度假,却又心事重重的样子。

意大利风情下的美式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瓜导”拍少年,有啥杀手锏?

他爱拍年轻人的“放空”。

年轻人内心的复杂多变,上一秒无比正常,下一秒就出其不意脱轨。

具体反应在表象上便是,全员爱折腾。

一号,弗雷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生,典型熊孩子。

整天戴个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开门,实际算踹门。

个性偏执,行为夸张。

涂个黄黑相间的指甲油,穿时髦衣服。

被同学议论了。

管他呢?

变本加厉。

拍身份证时故意戴个墨镜,喝大酒找不到家摔得满脸是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行为,只能算中二,倒也不会太出格。

为什么爱拍这些折腾时刻?

他想寻找年轻人的困惑,以及困惑的来源。

比如弗雷泽与母亲的关系。

弗雷泽的家庭构成不寻常,他有两个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新时代的LGBT家庭。

亲生母亲是驻军最高指挥官,在外以威严形象示人,唯独对自己儿子十分溺爱。

折腾,就从这家里开始。

儿子对亲妈态度极差,甚至暴力相向。

极端情绪化后,一转头,又性情大变,求安慰。

这个畸形的家庭,到底经历过什么?

这部剧无疑是反快餐式的。

极考验观众的耐心。

它不专注于回答你的疑问,也不拍状态的变化,而是拍情绪的涌动。

用无声的细节,映射出人物的内心戏。

就拿弗雷泽来说。

看上去,他被同学凯瑟琳吸引,总躲在角落偷看她。

可你说他情窦初开吧,又不像。

初来基地,他误入大兵澡堂,惊讶到瞳孔地震。

和大兵哥出去玩,眼神到处乱飘,被发现了迅速躲闪。

你不对劲.gif

弗雷泽掩饰不了自己对同性的好奇。

可你要问,他到底喜欢谁。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讨厌被贴标签,拒绝被定论为某一特定群体。

本剧拍得看似意识流,可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期都经历过的迷茫?

对取向的懵懂,对倏然而至情绪的无措,对感情流转变化的困惑。

年轻的折腾,本质就一句话——

一个人并不是与自己共处足够久,就全然了解自己。

本色》拍出了荷尔蒙的流动性。

我是谁?

我是什么颜色的?

本就无需被定义。

再来看另一位主角的故事。

二号,凯瑟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军官家庭,身材姣好,却爱穿宽松的运动短裤。

有个关系不咸不淡的男友,关键时刻她总喊刹车。

是她不够正?

不对吧。

凯特琳笑容迷人,在学校里很受欢迎。

可她有个小秘密。

她把长发扎进帽子里,去酒吧被搭讪,她给自己报了个男孩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特琳和弗雷泽在网上关注了一位变性人,看他们的眼神,男生是探索欲,而女生则充满向往。

她剪掉了长发,还给自己粘了假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要把她定义为一个跨性别者?

也不全是。

性别认同,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并非二元化的。

经历月经初潮,大腿上留着血迹,她好奇地轻轻触摸。

在无人处,偷偷擦掉,把沾了血的纸埋进沙子里。

做完这一切后。

你看,她笑得多甜。

她并不排斥欣赏自己作为女生的美。

凯特琳被混混搭讪,对方问她,哈珀不是男生的名字吗,她是这么回答的:

那名字可以代表很多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得真好。

虽然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生理性别。

但随着对“性”展开探索,性别、性向、身份认知之间,是否又会产生交叉?

“美国GoldieBlox玩具公司生产了性别中立的玩具,挑战人们对儿童玩具的性别刻板印象。

法国议会已决定将“母亲”和“父亲”这两个词从教育系统的官方文件中去除。

英国地铁与加拿大航空公司取消了“女士们先生们”的广播开头,改用 “大家好”,以推广性别中立。 ”

——《性别是流动的吗?》

放空的空间,取决于年轻人看待世界的眼界。

所以,不必着急回答。

一旦人变得不再爱折腾了,会怎样?

剧中有一段凯特琳和爸爸的互动,给Sir印象很深。

父女俩去看比赛,间隙聊到女儿来月经的事。

凯特琳不明说:

- 我今天来了

- 什么来了

- “那个”来了,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路上,父女俩并排走着,隔着一手臂距离。

爸爸像刚反应过来似的,说这是好事,安慰女儿这是身体的正常激素反应。

等等,哪里不对?

女孩来月经,先和爸爸说,而不是妈妈。

原来,妈妈是尼日利亚人,在生活中总被爸爸提醒要更“美国一点”。

这是一个存在隐形金字塔的家庭。

爸爸位于塔尖,女儿崇拜爸爸,妈妈则在最底层。

剧中有一隐藏细节。

父女俩都是川普支持者,爸爸买了印有特朗普大选标语的小红帽。

只买两顶,分给女儿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和爸爸看露天直播时,屏幕上放出了川普的“去穆斯林”宣言。

而这个家中,妈妈作为尼日利亚人信伊斯兰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家庭里,一个只吃咸豆花,一个只吃甜豆花。

任何一方都不会妥协。

但作为一家人,他们总归要坐在同一张饭桌上吃饭。

政治这件事上,这个家已经没有任何“放空”的空间了。

《本色》拍出了这种日常的、深入骨髓的异化。

少男少女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审视自己,审视周遭。

性别或取向,信仰或宗教,爱人或家庭。

都不能成为定义他们的标签。

庆幸导演将镜头对准这样一群青少年,也是不带审视,未加滤镜的。

到底何为“后浪”?

导演用这部剧给出回答——

对未知的自我有好奇和关注,对成人的世界敢报以不负责任的戏谑和揶揄。

他们无知,却自认为熟知一切。

他们不够完美,但无比真实。

这。

不就是我们一直弄丢,却又一直想捡回来的“本色”。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