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七夕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放上一盆水细细倾听,就能听到牛郎织女互诉衷肠的情话。”“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类似,不过我国的“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民间传说,文化底蕴要更浓厚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知道七夕节,却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其真实的发源地。南阳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村民们说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原名“孙如意”。史料考证,“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和牛郎村的地理特征基本吻合,人物经历也极其相似,南阳就是其传说的发源地。

南阳城西十公里处有一条白河,白河以东的织女和河西的牛郎私奔,到了河西桑林村,却被织女的父母发现,拆散了他们。牛郎思妻心切,带着几个孩子追到白河东岸,而织女的父母嫌牛郎贫穷,阻止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织女村(现地名史洼)附近住了下来,天长日久便形成了现在的牛郎庄。这一感人的爱情故事经过历代人口口相传,就有了今天“牛郎织女”的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今“南阳牛郎织女的传说”已成功申请了国家非物质遗产,但这一过程极其曲折。2006年7月30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河北邢台给自己挂了个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随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邢台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这一非官方的命名受到全国各地的质疑。

2006年8月,山东省沂源县宣布他们是牛郎织女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因为沂源沂河两岸,牛郎庙与织女洞隔河相望,这就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隔河相对。并且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其中吟咏牛郎织女传说的“大东”所在地,正是沂源。为此他们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还要申报国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晋诗人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作为传说的真正发源地——南阳,当时焦急万分。市文化部门邀请记者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初步确定要把牛郎织女故事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抓,同时进行挖掘,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正名。同时,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杜全山做了大量工作,他搜集了大量的史证和文字、图片材料,先后多次策划制作了见证“七夕”和牛郎织女起源的3套临时邮戳和系列明信片。他受市文化局的委托,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申报工作,2007年,南阳为“牛郎织女”发源地的非遗才算申请成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