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耿彦波来到大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依托“一轴双城”的规划理念,以御河为中心轴线,一个古城,一个新城。这里狭义的“古城”是大同古城景区,广义的“古城”是御河西边的老城区。新城主要是指御东新区。

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格外出众,而御东新区虽然说是新城,但也在细微之处,透露着大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典型代表,就是街道的命名。

老城区和御东新区的很多街道,带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有的是大同历史上使用过的地名或称号,有的是历史典故的发生地,有的是北魏、辽、金时期皇帝的年号。这些道路的命名,都委婉地表现着大同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轴双城”格局及部分道路

  • 重熙街

重熙”,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年号。重熙13年(公元1044),云州被升为大同府,“大同”这座城市的名称至今再未变过。所以重熙这个年号,对于“大同”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 云州街

大同最早称“云州”,是在唐朝,即云中郡。而云州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是因为重要历史典故“幽云十六州”。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援,割让“幽云十六州”,使北方险要之地脱离宋朝统治200多年,让宋朝长期受到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政治和军事要挟。

  • 西京街

大同在辽、金两个朝代时,都作为陪都,是“五京之一”的“西京”。大同作为辽陪都西京80年,作为金陪都西京103年。

大同古城内的华严寺,就是辽代的皇家宗庙,坐西朝东(汉族寺庙多坐北朝南),规模庞大,后毁于战争。金朝时,在原址进行重建。

  • 太和路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也是北魏在平城(今大同)时期的最后一个年号。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

  • 永固街

大同方山永固陵,是规模最大的北魏帝后陵墓,历时8年建成,埋葬着是北魏杰出女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

冯太后是孝文帝拓跋宏(汉化后改名元宏)嫡祖母,她拥立拓跋宏即位,临朝听政,推行全面改革,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 泰和路

泰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三个年号。金章宗统治时期,进一步加强其祖父金世宗的改革,金朝彻底封建化,是金朝最鼎盛的时期,文化昌盛,府库充实,人口增长,天下富庶,史学家评为“宇内小康”。

泰和年间人口最盛,总人口超过5600万。金章宗还不断完善法律,修订出《泰和律令敕条格式》,其中包括以《唐律疏议》为蓝本的泰和律义80卷、律令20卷、新定敕条3卷、格式80卷,是金朝最完备的法典。

  • 白登路

“白登之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白登路在城北御河东岸白登山脚下不远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城市中轴:御河生态公园

  • 魏都大道

魏都大道在古城西边,南北走向。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而平城(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故称为“魏都”,魏都大道原名新建南路、新建北路,在造城运动时合并得以改名。

  • 平城街

公元398年,创建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平城逐渐被建设成为当时世界领先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超过百万,这个时期是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如今大同主城区的名称“平城区”,也来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古城

  • 古城内外四街

以前四牌楼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名称是:大东街、大南街、大西街、大北街。

古城的中心是四牌楼,古城四大城门分别是:和阳门(东)、永泰门(南)、清远门(西)、武定门(北)。

四牌楼与四大城门连接的道路分别是:和阳街(东)、永泰街(南)、清远街(西)、武定街(北)。

而这四条街出了城门分别是:和阳东街(东)、永泰南路(南)、清远西街(西)、武定北路(北)。

也就是说,古城四大城门内外街道的命名,都对应了其跨越的城门,街道名称这样一改,就与古城风貌相匹配了。

大同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耿彦波曾对大同的文化复兴充满了期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规划与改造,在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后面,这些街道的命名可能不是那么引人注意,却也从细微处体现了耿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同古城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