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也叫草莓“空心病”或“断头病”,今年自定植缓苗以来在山东省各地多发,结合近期实地调查和广泛交流探讨,就该病发生和防治作初步分析和建议如下。

一、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背面显现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形成角斑,沿主叶脉扩展,潮湿情况下有黏稠渗出液,干燥时变为白色鳞状膜;继续发展后草莓叶边缘向内呈失水状干枯,从叶正面看病斑沿叶脉向内蔓延;沿地表将草莓短缩茎掰开,维管束变褐,茎髓部水浸状明显,严重时髓部出现溶生性空腔(因此叫空心病),轻轻挤按有白色脓液冒出。发病蔓延较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拔除病株时易拔断株头(因此也叫断头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发病分析

正常情况下草莓细菌性病害多侵染幼苗,定植后成株有较强的抗性而较少发病,但今年有几个利于发病诱因。

1、种苗侵染病菌。细菌性病害属侵染性病害,今年8月份育苗季雨热同期,根腐病和炭疽病多发,容易通过幼苗病残体发生混合侵染,进而导致草莓苗定植后的系统侵染发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天气条件变化。草莓细菌性角斑病为中温性病害,白天15-25℃左右、晚上低温,同时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以济南地区为例(见下表),通过对比今年和去年9月下旬和10月份上半月日均最高温和日均最低温情况,今年两时段的日均高温和日均低温都低于去年,特别是今年9月下旬日均高温25.27℃,比2019年低3.73℃,而且雨天较多,从天气条件上有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农事操作改变。山东地区设施草莓保温时间一般在10月20日(最低温8-10℃)以后进行,但今年自10月初就开始盖棚膜和覆地膜,较往年早。棚膜和地膜覆盖后,棚温(特别是白天棚温)和地温升高,地膜下湿热水汽通过植株生长位置的地膜孔排出,同时保护环境中草莓生长快、茎叶嫩,对病菌侵染抵抗力差,增加了侵染传播几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管理措施忽视。农谚有“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潮上来”的说法,九、十月份受温度下降和昼夜温差变大影响,土壤表层易返潮,草莓茎叶芯部容易结露,过早覆地膜导致的膜下热气循环也加剧草莓根茎部位水汽凝结。此期间正是劈叶和摘除匍匐茎时期,田间操作管理时不注意,一早一晚带露水仍照常进行,加重病害侵染和发展。因此在调查中也发现缓苗快、长势旺、匍匐茎发生多的地块发病更严重的现象,正是由于田间操作频繁导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防治措施

1、谨慎浇大水。浇水采取较小水方式,降低土壤湿度,每次滴灌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可选晴天中午将垄两侧地膜掀起晾晒,透气除湿。

2、封严地膜孔。用细土将草莓植株根部周围的地膜压实,防止土壤水汽由此升腾,减轻露水在草莓植株芯部凝结。

3、适时整枝蔓。注意将劈除老叶、病叶、侧芽和匍匐茎等操作,选在晴天待露水蒸发完时进行,整枝前后注意喷药防病。

4、交替用药防。可用氯溴异氰尿酸、噻菌铜、可杀得3000、春雷霉素+喹啉铜、春雷霉素十噻唑锌、多宁、乙蒜素等交替用药防治,防护和减轻病害发生蔓延,注意不与其他药剂或叶面肥混用。

5、保留壮侧芽。病情缓解后,可尝试保留病株萌发的健壮侧芽,加强管护促棵,缓解缺苗断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