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否》原著中,沈从兴的原配妻子大邹氏,对沈家恩重如山。

原因是,在皇帝(当时还是八王爷)一路在刀光剑影下,冲刺在回京继承大统的路上时,皇后和几位小皇子忽然染上了急症。

要知道,如果皇后和几位小皇子出事,皇帝还可以抬了有子嗣的贵妾为后,稳住皇位,可皇后背后的沈家,也就是大邹氏的夫家就会彻底失势。

沈从兴的妻子大邹氏深谙此理。

因此,她不顾自己身怀六甲,也要努力照顾皇后母子。到最后,皇后母子在大邹氏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可大邹氏却倒下了。

自此,以皇后为代表的沈家人(主要是沈皇后、沈从兴、小沈氏)都因为大邹氏,而对大邹氏的娘家非常抬举。

可就是这么感念大邹氏恩情的小沈氏,为何连想都不想,就不愿把自己的女儿嫁回娘家,亲上加亲呢?

原因就藏在沈家和小沈氏自己当下的状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沈家的现状

大邹氏还在的时候,她和沈从兴曾是一对让顾廷烨羡慕不已的恩爱夫妻:

沈兄与邹夫人成婚十余年,却还若新婚夫妇般如胶似漆,片刻不舍分离。
我在沈家叨扰时曾亲眼见过,沈兄一个眼色,一个神情,邹夫人连问都不必,就知道夫婿要什么;邹夫人皱个眉,转个头,沈兄也当即知晓妻子在想什么。
咱们一道闲话时,他们时常异口同声,相视会心而笑,夫妻俩无话不说……
那是真正的鹣鲽情深,心意相通,我从不知道,恩爱夫妻也能如此。

因此,大邹氏故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沈从兴都接受不了现实。而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家里早就是一团乱。

起初,已经成为皇帝和皇后的姐姐和姐夫,为了维持朝中新势力和旧势力的平衡,决定从两方中选出代表联姻。

而皇帝手下的将领大都已经婚配。丧偶的顾廷烨早已心有成算,要和文官盛纮家结亲。

那皇帝手头剩下的,身份够高,正妻位缺,可以笼络当朝武官势力的,就只剩下沈从兴了。

因此,沈从兴奉旨娶了英国公嫡女张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这亲也是结的门当户对。可偏偏沈从兴还挂念着大邹氏一家,想帮帮大邹氏娘家。于是,在迎娶张氏后,他娶了大邹氏的妹妹小邹氏为妾。

而就是这个举动,证明沈从兴是个拎不清的,也为沈府接下来的乱象埋下了伏笔。

毕竟,沈从兴如果真的因为觉得愧对大邹氏,想要以再娶邹家人,来保邹家富贵,那他早点娶了小邹氏为正妻,也无可指摘。

可他偏偏优柔寡断,一方面想着自己,一直把小邹氏当妹妹,迟迟下不了娶她的决心,一方面又不知道帮小邹氏找个好人家,自己继续当邹家后盾,也可保邹家平安。

结果最后他还是把小邹氏娶进府,宠妾灭妻,把整个家里弄得一团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小邹氏心不正,进门后还一心挑拨大邹氏的儿子和张氏的关系,导致继母和原配嫡子不睦,甚至大邹氏的儿子还扬言,自己要把小邹氏当亲娘奉养。

这样的局面,如果是事不关己的人看来,最多觉得嫡子奉妾为母,是个拎不清的,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可对那些要想和沈家结亲的人家来说,可是个让人想要打退堂鼓的信号。

第一,从夫婿的角度看,侯府嫡子说出要把小妾尊为亲娘的话,足见他是个拎不清的,前途估计也堪忧。

第二,从媳妇的角度看,侯府嫡子的正妻,要尊小妾为婆母,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耻辱,甚至会连累娘家遭人耻笑。

加上侯府关系复杂混乱,身处其中的儿媳必定会很受累,那心疼女儿的好人家为何非要把女儿嫁进这样的地方受苦呢?

因此,沈从兴很难为儿子寻到好亲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小沈氏的想法

沈从兴为嫡长子婚配困难的事情发愁时,曾请过妻子张氏帮忙相看,可张氏借口和继子关系不好,盲目牵线会引得继子不满,不利于小夫妻的关系,拒绝了。

沈从兴只得自己想办法。后来,他看中了小沈氏婆家郑家的堂侄女,便去找小沈氏去帮忙探问对方的意思。

小沈氏传达了沈从兴的意思,可郑家考虑了几天之后,还是拒绝了这门婚事。

小沈氏很难过,觉得夫家人瞧不起自己的娘家。

本来小沈氏性格爽朗,不会这么敏感,可问题是她刚经历了生命中的两大挫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大挫折是小沈氏娘家出了问题。

当时,张氏因小邹氏作乱,生子遇危机,以致于命悬一线。

要知道张氏存在的意义,不只是正妻,更是巩固朝堂势力的纽带。

因此,皇帝震怒,小邹氏被褫夺封号,沈从兴被皇帝斥责,连带着皇后和皇后所生的皇子都被教训了一通。

小沈氏虽没涉事,也没被斥责。

可一家人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小沈氏担心哥哥姐姐,也很怕婆家对自己有意见。

整个人处在特别敏感的状态,自然很难以平常心处事。

而哥哥府里出事时,恰巧小沈氏正怀着孕。无可避免的,小沈氏整个孕期心情不好,结果难产伤了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小沈氏面对的第二大挫折——她因为伤了身体,可能一辈子就只能有女儿这么一个嫡亲的骨肉了。

这个打击对小沈氏来说,真的非常大。

毕竟,对古代女性而言,只要没有生出嫡子,那她在夫家的地位就是不稳的。

小沈氏很忐忑。

因此,在听说郑家拒绝了和自己侄儿结亲之后,她就更把这种拒绝理解成了一种郑家厌弃自己的信号。

可好在小沈氏的夫君小郑将军,以及郑家人都很厚道,他们没人想要动摇小沈氏的地位。

嫂子郑大夫人还来安慰她,并且让她换个思路:

若是你姑娘,你可愿把她嫁给你侄子?

小沈氏抱着女儿,使劲摇头。

她依然感念嫂嫂大邹氏的恩情,可又因为深知沈从兴家里的情况,不愿意让可能是自己此生唯一骨肉的女儿,去受苦。

因此,她这才释怀,并且和郑家统一口径,说郑家侄女已在老家说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写在最后

小沈氏感念大邹氏恩情,却不愿把女儿嫁回娘家。

看起来,好像小沈氏的感恩之心不真。

但事实上,一来,还恩的方式很多,不是放弃接亲,就是不认这门亲戚,不记亲戚恩情。二来,人生在世,谁没有点私心,谁又愿意为了报恩,把自己儿女的前程都搭进去呢?

因此,在我看来,小沈氏想都不想,就拒绝把女儿嫁回娘家的想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小沈氏真正的问题在于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懂得从自己的不愿意,去参透别人的顾虑。

你看,要不是遇上好心肠的嫂子点破,小沈氏还会胡思乱想,自怨自艾,觉得婆家人不重视自己,继而陷入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不是每个人都像小沈氏一样幸运,身边会有那个提点自己的人出现。

因此,小沈氏的经历也提醒我们,遇事别着急情绪上头,陷入愤怒或悲伤,反而,试着以己度人,想想易地而处,自己的做法和心情。

莫康他人之慨,别轻易被情绪左右。

未来很长,生活里总有阳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