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中国工农红军在同一时期有三支红15军,第一支是1930年10月的鄂东南地区红15军,由红8军一部现鄂东南各县、赣东北部分游击队改编,军长蔡申熙,全军约1800余人,4挺机枪,4门迫击炮。活动于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支是红5军团红15军。1931年12月,国民党第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下发动宁都起义,其中一部改编为红15军,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参谋长肖世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支是徐海蚌地区红15军。1930年7月上旬,徐海特委领导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并成立红十五军。陈治平为军长。下辖3个师:以萧县黄口、王寨、永固地区的暴动队伍编成第一师;以铜山县东黄集、太湖、贺村地区的暴动队伍编为第二师;以宿县百善、东三铺、也池铺等地的暴动队伍编成第三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到,前二支红15军军长有的成为共和国军事家,有的成为革命烈士,然而,唯独徐海蚌红15军军长陈治平一生的经历非常复杂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令无数人感慨万端,嘘唏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治平,又名陈惕庐,江苏淮安人,早年入了党,黄埔军校二期毕业,回老家后领导过“淮安暴动”、“徐海蚌地区暴动”,先后担任沪宁特委巡视员、徐海蚌特委书记,参加创建红十五军、后任军长,中共江苏省委农运、军运部长,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8月,陈治平被调任河南省委书记,不料他到任的第三天,就被叛徒、原开封市委书记胡玉坤出卖而被捕,并被解往武汉行营,由蒋介石亲自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是坚守气节,还是志向投靠?是宁死不屈,还是贪生怕死,陈治平在的这个重大抉择关头,选择了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终于向右跨出了沉重的一步,走到了青天白日旗帜下,当年11月,他在报上发表了脱党的《启事》,公然写什么所谓“半殖民地经济的中国绝非共产主义所能挽救”之类的谬论。特别是由于他当叛徒的特别卖力,导致徐海蚌特委、上海市委、江苏省委等组织的部分领导人相继被捕,使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央于1933年1月1日作出决议,永远开除陈治平出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在贵州期间,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他就破坏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共贵州省工委、委书记林青等干部被捕,破坏非常之大,这陈治平也在这所谓大显身手,被人誉为开创治黔的“黄金时代”,死心塌地为蒋家王朝效力,特务头子陈立夫称赞他是“会办党务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赋闲的陈治平调到杭州,兜兜转转十多年下来的陈治平,他此时才真正的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自己当年叛变时在报上发表脱党的《启事》“半殖民地经济的中国绝非共产主义所能挽救”是何等的荒唐。

直到解放战争前夕,陈治平又开始接触党组织,并对势如破竹的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做了一些工作,后被国民党抓捕,关入黄浦监狱,并经受酷刑,他依然不为所屈,他在监狱中对妻儿写信说:“我的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也可以说是救仁得仁,心中毫无遗憾”。经过大跨度大反差的曲折经历,刚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此时已经是义无反顾了。不久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陈治平死后,由于其曲折而特殊的经历,以至于盖棺数十年都难以定论,有人说是大叛徒,大投机者,也有人说是烈士、功臣,最后有关方面给他作出历史问题复查结论,可以不以叛徒特务论定,但亦不宜享受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可以这样说,陈资平的鲜血一半洒在共和国的旗帜上,一半被用来冲刷自己的历史污痕,最后功过相抵,和咱老百姓平起平坐。

陈治平作为红军高级将领的军长,被敌人逮捕后,堕落为党的叛徒,事敌十多年后,觉得历史的洪流还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幡然醒悟,当要重新举起反蒋的旗帜时,被敌人发现,被捕入监狱,最后处决,被史学界认为是经历最复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