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京城有两个人骑着大马,来南边找一个好地方建一座城。几天后,这两个人来到一片森林边歇息,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大白马不见了。这两个人顺着马的脚印去寻找,只见大白马走了一个大圈圈,又在大圈圈的东南西北走了四个小圈圈。其中一个人高兴地说:“太好了!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城址。大圈圈就是城墙,小圈圈就是4个城门。”另一个人问:“我们给这个城取什么名字呢?”这个人说:“这一 夜我们在这里临时安顿下来,就叫临安城吧。”临安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据史料记载,建水古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取名惠历(彝语),又名巴甸,汉语译为建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建水州。明清两代在建水设临安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水古城原有4座雄伟的城门,据嘉庆《临安府志》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宣宁侯耆功开疆,移建府治,因旧城而扩大之。甃以石,周匝六里三分。首券四门……东曰迎晖,南曰阜安,西曰清远,北曰永贞。”

临安古城南、西、北三座城门被战火损坏,只有东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一曲具有彝汉文化影子,内涵建水花灯韵味的《四门调》:

一进东门东门尼东

东门尼底下卖点小花红

二进南门南门尼南

南门尼底下卖点小苤蓝

三进西门西门尼西

西门尼底下卖蓑衣

四进北门北门尼北

北门尼底下卖点小玉麦

从唱词“小花红、小苤蓝、蓑衣、小玉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市场交易以农产品为主,反映了当时市民的艰苦生活。这曲脍炙人口的建水小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婚嫁、团圆、聚会等喜庆的酒宴上经久不衰,传唱至今。

东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水东门城楼便是建水人引以为豪的朝阳楼。《建水州志》上记载:“东城楼,高百尺,干宵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朝阳楼,也名“迎晖门”,取了朝气蓬勃,喜迎幸福曙光之意。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背面悬挂着临安知府王垂书拓印的狂草“飞霞流云”方匾。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多年,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劫和大地 震的考验,如今完好如初,屹立不倒,早已成了建水的地 标性建筑,也成了建水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南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水古城的南城门叫“阜安门”,也叫“环翠楼”。据《续修建水县志》记载:“环翠楼,即南城楼,平畴绿畦,一望葱茜。”由此可知,今天的城陈路一带,当时就是碧绿的一望无际的田园和菜园。至于“阜安”的取义,即为兴旺发达,安宁祥和,表达了古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西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水的西门,叫“清远门”,也称“挹爽楼”。《续修建水县志》曰:“挹爽楼,即西城楼,眼界少亚朝阳楼,但亦有西来爽气之慨。”“清远”和“挹爽”的取名意境,就是清远怡然,清净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之趣,表现了古人旷达的文化胸襟!

北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觐光楼,是建水古城的北城楼,也叫“永贞门”。《续修建水县志》曰:“望京楼,即北城楼,与南楼相对。”“望京楼”后称“觐光楼”。觐,臣民朝见君主。建水地处边疆,地方官员朝见君主非常不容易,为了表达忠心,建一座城楼,远眺北方,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君主。“永贞”,就是忠贞不渝,永远忠诚于朝廷,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这是古代官员表达的仕途誓言。

重修之后,建水的四座城门依然屹立在古城之内。四座城门,好像把建水的历史文化精华保护在大约一 平方公里的古城中 央。这一小片土地,犹如电脑的芯片,永 久地存储了一个古城的灵魂。“三步走过五条街。”“新房没有旧房帅。”说的就是这小片区域。

四座城门,没有关着历史,也没有挡着未来,来去自 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可林光 文/图

来源:上善建水、人文红河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