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做考古工作,发掘并清理了大量隋唐时期墓葬。其中有唐贵族元氏家族墓葬凡三座。主墓是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另外两座是其儿子元不器和侄子元自觉之墓。

那么,墓中人以作古,白骨一堆,如何判断出是谁的墓呢?当然是通过墓志铭来判断。

当然,这墓也是被盗过的。但是盗墓者并没带走墓志。

而让人惊叹的是,罗婉顺墓志的书写者,竟是一代书法名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如其人,骨鲠之气

颜真卿,字如其人,骨鲠之气

颜真卿的书法名动天下,在唐代便风靡一时。这位历经四朝天子的名臣让千古之人敬仰的是他的毛笔字,也称“颜体”楷书。自来楷书,以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人并称。

宋代书法名家芾说颜真卿的“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可见颜真卿的书法有一种骨鲠之气。

其实颜真卿也很擅长行书,只是他的颜体楷书是独创,苏轼说

“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韩退之,是韩愈,文章第一,吴道子是画家,颜鲁公就是颜真卿了。苏大才子认为这几个人都是把各自擅长的东西做到了极致。

颜真卿一生,一首诗可以总结:

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
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

“四帝数十年”,是说颜真卿一生,经历四朝唐天子——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

颜真卿的楷书

他的结局是悲的。虽然名闻天下,也为名臣,生于开元年间。开元是唐玄宗的一个年号,但唐玄宗并未见过他,还很仰慕,曾说“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旧唐书》)

可见是没见过的,虽然颜真卿在玄宗时做过京官。当安史之乱之时,玄宗逃难,颜真卿被判将李希烈扣押,并鼓动他反唐,颜真卿大骂李希烈。李希烈挖坑要埋颜真卿,颜真卿以他名闻天下的书法自作墓志和祭文,慨然无视生死,最终被害。

所以玄宗皇帝很慨叹,后悔没早点见见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做人行事,也是如此,可见书法是确实能体现人的心性的。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被历代书法家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为人也很有筋骨,不仅书法而已了。所以学习楷书的,多重颜崇柳,因为筋骨刚正,是君臣之气节。

此次出土的罗婉顺墓志碑是唯一经过考古发掘而得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以楷书书写,架构昂然,雄秀独出,格力天纵。

目前我国国内颜真卿书迹以碑刻为主,现存实体碑石仅十余件,基本多为颜真卿晚年作品。

这块碑上的年代是天宝五年,那时候颜真卿三十八岁,算是早期的作品了。

碑文墓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了,这大概是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皇帝非常喜欢书法,尤其喜欢行书。他甚至首创了碑文以行书镌刻的先河。人们多知道唐太宗是因为他的历史功绩,却不知道他对于文学书法贡献量多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书

颜真卿因为是书法大家,所以他留下的碑文也非常多,比如《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等。一碑有一碑之异彩。

古代墓志铭为何只有赞美?文化心理的探讨

但有一个问题却很有趣,从来墓志碑文,只有赞美,绝无书写不好的事情的。从古如是,千年一致。

即便如颜真卿这种所至、不迁其守的刚正之人,书写墓志也是只写赞美的话。难道千古墓主都是君子,没有一点值得诟病的?

介操

其实这是一种文化心理。中国文化特有的。

外国也有墓志铭,只不过他们的墓志铭很随意,没这些要求,比如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这三个数字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

西方发现圆周率的数学家鲁道夫的墓志铭是: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墓志是:

“活着,大自然害怕他会胜过自己的工作;死了,它又害怕自己也会死亡。”

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墓志是: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司汤达更干脆,就 6 个字:“活过、爱过、写过。”

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是自己的写的,是诅咒别人的——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勿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的祝福,迁我尸骨者定遭亡灵诅咒。”

都很直接。有不好的,也有好的。

唯独中国的墓志铭不一样,清一色的赞美之词,绝不会像莎士比亚那样诅咒人,也不会说墓主的一点不好。

这跟中国文化中,墓志铭这种文体的文化心理有关。

其实墓志铭是两种形式,墓志和墓铭。

志,就是记述的意思。中国很多地方的历史记载,往往称为《某某志》,就是如实记载的意思。

墓志也是如此,只是简略记述墓主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

志一般都会有,但未必有铭。

比如这次出土罗婉顺墓志,就是只有志,没有铭。

内容是唐汝阳郡王李璡所撰写,时任长安县尉的颜真卿书丹。内容很简略:

“罗婉顺,本姓叱罗,鲜卑人,北魏孝文帝时改为罗姓。卒于天宝五年,天宝六年迁合于夫君旧茔。罗婉顺之夫元大谦为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孙,历任姚州都督府录事参军、陇州司仓参军、右骁卫长史、绛州龙门县令。卒于开元六年,开元廿七年迁祔于京兆府咸阳县武安乡肺浮原先茔之侧。”

本次陕西考古出土的颜真卿手书《罗婉顺墓志》

这就是一个人物生平的简略记述,由墓志我们知道,这位罗婉顺女士是个鲜卑人,她去世一年后才跟自己的丈夫合葬的。

铭,一般是在志之后的,合起来叫墓志铭。但也有单纯的铭文,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单纯的铭文。

铭,主要是评价,一般用韵文书写。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陋室铭》也是赞誉“陋室”的。

那么,前半部分,就可以看成后半部分铭文的序文了。

的志

可见这个铭文是限定了的,只能悼念和赞颂。

那么评价一个人只能赞颂?不能说他的不好吗?

那倒也不是,但是墓志铭不能说不好。只能记功、记物。语言要温和,文字要简约。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心理。

大宋故赠太子太傅王公墓志铭并序

首先,是流传后世的,也不能胡说,接近于史,但是这跟史有区别的。

铭志

史书中,善恶美丑,都可以写。铭文,或纳于庙,或存于墓,只能写已故之人的功德材行志义中最美好的,让后世的人知道为美为善。

其次,人死为大,不是说那些已故的人全都没有不好的事迹,肯定有的,谁都有点错误嘛。但如果墓志铭把一个死人的恶都写出来,根本没有意义嘛,人已死,说他不好也没用,听不到的,对后人也没什么意义,让后人学习恶么?

有些人的墓志铭是自己生前写的,但一个人说自己的坏话毕竟不容易,难道放在把自己的恶行坏事放到坟头上供每年上坟扫墓的子孙后代瞻仰?

再说了,如果墓志铭都写成这样,书法家还不愿意写呢,像颜真卿这种人,你要是给他一篇都说坏话的墓志铭让他写,他恐怕会说,拿走,这种恶人,别脏了我的毛笔!

所以,铭志跟史文有区别。

另外,这跟写文章的人也有关系。文章写得好的人,就有人来求写墓志铭,因为这种被限定的东西其实很难写,至少很难写出彩来。

韩愈的墓志铭文为啥写得那么好——其实韩愈的祭文也写得很好——因为韩愈是大文豪,而且经常写墓志铭,技巧很高。他写过的墓志铭现在能见到的大概有 75 篇。而且很多是达官贵人来求写的,稿费很高的,这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说好话嘛,很拿手。据说韩愈对于来求墓志铭者,来者不拒。

比如韩愈给他的好友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其中的铭文是: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就赞誉的很厚道,并且看得很远,是说柳宗元遗留德惠及后人。

韩愈有个好朋友,叫刘叉,文章没有韩愈写得好,很眼红韩愈这份收入,就把韩愈的黄金强行拿走几斤,一边走一边嘲笑韩愈:“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意思是,你这都是夸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我这个活人花。

韩愈去世后,后人为他写的墓志铭,很有韩愈的味道,其中写韩愈“可谓乐易君子,钜人长者矣”、“广义滂仁,耿照充天”、“惟天有道,在我先生。万颈胥延,坐庙坐行”等等。赞扬很到位,但也很夸张。(见皇甫湜《韩文公墓志铭》)

宋代的欧阳修是文豪,人家求他写墓志铭,他就老老实实地去写,反正不好好夸,像他写《新五代史》那样写,结果人家的子孙都不满意。比如他写的《范文正公神道碑》,这是为范仲淹写的墓志铭,写得很像历史,四平八稳,啰嗦叙述。

欧阳修为河南先生尹洙写的《尹师鲁墓志铭》,其中的铭文是: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这其实没有夸,就是说实话。欧阳修跟尹师鲁是好友,但尹师鲁的后代很不满意。

最有趣的是他为曾巩的祖父做墓碑铭,曾巩是他的学生,不好说什么,只是说欧阳修写的墓志铭“义近于史”,就是像写历史。

这恐怕也是后来人的心理需求,毕竟没人愿意让自己祖先的坟头上没有赞誉。所以后来也有些墓志铭变成吹牛套路。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欧阳修写的墓志铭都很长,简直是个人物传记。所以没有好评。

其实墓志铭就要简约,要有高度概括性。写得跟史记列传一样,得多大的石头才刻得下?那样矗立着也太张扬,并不好。

其实汉代的墓志最简洁,也很概括,而且比后世的要实在,比如西汉初大将韩信,只有一个墓联——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指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出头也是因为萧何,死也是因为萧何。“两妇人”,让韩信存的妇人,指的是他从军之前,日子很难过,差点饿死,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救了他;让韩信亡的妇人,指的是吕后,韩信是死于汉高祖的结发妻子吕后手中的。

这当然是后人加的,但评价很简洁,也很准确。

李白的墓志是自己写的,只有 几十个个字:

“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厯块一蹶,毙於空谷。唯馀骏骨,价重千金。大鹏羽翼张,势欲摩穹昊。天风不来,海波不起。塌翅别岛,空留大名。人亦有之,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之谓矣。”

这其实是志,没有铭。但这也不像志,李白只是很感叹自己的一生,没想着夸自己。但李白是而名。

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