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跨过漫长的战争风云后时代飞速发展,而当时漆黑的夜空中却有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至今仍在回响,一声《呐喊》唤醒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人再看他的作品时却不免有些彷徨甚至疏远,不知为何他的笔锋如此尖刻,对时人批判丝毫不留情面,以至于今人时常以“骂人”戏称。但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他从来不会无的放矢,骂到深处往往切中要害而不遗余力。在那个混乱的社会中,人人噤若寒蝉如待宰的羔羊,最需要的便是这一声呐喊,那些残暴的、阴阳怪气的、耀武扬威的就应该痛苦的”骂“出来,这不是趁一时之快,这是要唤醒沉睡的伙伴,于是他的一生都在不停的”骂“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被他骂过的人不分尊卑不计其数,但有两人在中国近代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鲁迅却鲜有提及更无笔墨相讥,难免让人心生疑惑,而其一便是慈禧。作为影响清朝存亡及民族未来的末代太后,鲁迅却未置一词,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其家境有关。光绪年间考中进士入朝担任庶吉士随后不久便升迁为内阁中书的周致福是鲁迅的祖父,光绪十九年在家丁忧,恰逢乡试想要关照下家族子弟,于是写信给在京相熟的主考殷某。而当时的科举舞弊司空见惯,这事本为一件小事,无奈用人不善,家丁不识大体在殷某招待同僚的时候公然将信件与银两相交,随后又因殷某收下后未及时表态而公然当街喊叫给个话好回复交差,如此引来百姓围观,众官僚恼羞成怒将其缉拿加之证据确凿后被光绪判了秋后问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周家当时颇有积蓄,于是散尽家产四处打点,总算换来喘息之机。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再度回京为了鼓舞士气下诏天下大赦,周致福就此得救得以安度晚年,故而推测鲁迅因此感念旧恩。其次便是鲁迅留学一事,同样得益于慈禧的留学计划。不过也有人认为因为两件事而手下留情显然不是鲁迅的作风,对于葬送清朝江山将百姓置于水火的罪魁祸首,天下骂之者如过江之卿,加上木已成舟再来骂她显然是毫无意义的。而鲁迅的”骂“绝非图一时之快,而是有的放矢针对还有改过自新之希望的,而当时的慈禧已行将就木了无生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人便是袁世凯,本来作为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备受时人推崇,却在关键时候滑天下之大稽。如此一个风云人物为何没有成为鲁迅笔下的佐料,同样让人疑云满腹。在鲁迅的作品中有过一段直接的记录,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时候,时任教育总长得蔡元培曾带着一批仁人志士前往拜访,鲁迅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没有促膝长谈但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是诸多军阀中大不相同的一位。其后袁世凯的教育政策较为得当,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非常看重,这也是鲁迅对袁世凯另眼相看的原因之一。不过鲁迅向来爱憎分明,在袁世凯复辟和签订《二十一条》后也表现出了难以平复的愤慨,直言其”攘夺国柄,以遂私图“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鲁迅的“骂”绝非路见不平吼一声,而在那个笔墨争锋的文坛氛围下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争鸣”,而这种更不是学术理论之小“争”乃是民族希望之大‘争”。也不像其他文人那样一时之快后深藏功与名,他总能“骂”出一些光和热,让人听后再也“不必等候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