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封建王朝时代,帝王的陵寝经常安葬在都城附近依山傍水的风水绝佳的吉壤上。不但可以荫及子孙,还可以让王朝国祚福泽绵长。至于原因一方面方便后代君王参拜,其次靠近都城也方便军队保护防止被盗。而清朝则不同,剔除入关前在沈阳的帝王陵寝外;入关后的清朝帝王陵寝分为遵化得去清东陵和曲阳的清西陵没有一个在北京,至于具体原因推测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是我国大一统王朝的唯二两个少数民族王朝,也是民族文化和儒家文明结合非常好的王朝。所以清朝的国祚周期和其他大一统王朝一样长达270多年,符合明确盛衰的历史规律。并且元朝和清朝在帝王陵寝也与其他王朝截然不同:元朝帝王施行简单的土葬后万马踏平,守护者待到长出新草后才会离去;所以自己也找不到帝王陵寝,避免了被盗。而清朝帝王陵寝也够特别的,关外陵寝不算就是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也没有一个在北京。

依照依山傍水的帝王陵寝架构,明朝十三陵需求已经非常勉强了;清朝帝后陵寝只能在外地寻找合适的吉壤

我国封建王朝的帝王生前乾坤独断、口衔天宪一言可决,所以皇权至高无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帝王时后依然打算在另一个世界延续自己的统治,传说始皇帝在拥有超过百米封土的巨大陵墓中利用水银构造出河流。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安葬通常都是在风水极佳的位置通过构造厚厚的封土来作为帝王陵寝,这种帝王陵相对容易受到盗墓贼的关注。甚至天下大乱时军阀为了筹集军费都成规模的盗墓,例如曹操就曾经在军中设置摸金校尉盗墓。因此从唐朝开始改变封土构山为陵的做法,采用直接凿山为墓的方式更安全(不容易被盗)。

历代王朝基本都采用类似的形式,明朝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在十三陵地区设置明朝皇家陵园。北京地区按照风水来看适合建皇家陵园的位置并不太多,到崇祯时期已经非常勉强了。甚至崇祯都萌生过去外地寻找额外皇家陵寝之地的想法,如果不是大明风雨飘摇也许崇祯不会葬入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容纳明朝帝王都有些勉强了,清朝入关后皇家陵寝只能另寻他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是满洲入关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与元朝一样清朝帝王陵寝与中原王朝帝王陵寝选址方式也更讲究实用

我国历史上有十多个大一统王朝,其中元朝和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显然元朝和清朝在帝王陵寝方面都保留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与其他中原王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元朝帝王下葬方式极具草原民族特色,虽然实行土葬但是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蒙古东征西讨曾经建立了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庞大帝国,当然灭国无数同时伴随着很多杀戮。元朝帝王死后同样实行土葬,但是礼仪和形式远不如其他王朝帝王那么隆重。元朝帝王安葬同样很简单,放入棺椁后埋入土中用脚踩平。在痕迹被取消后,静待土地上长出青草守护者才会离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去世后入葬后据说是万马踏平,所以元朝帝王陵寝至今没有被发现。

而清朝虽然与中原文明高度融合,但是在帝王陵寝上依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所以帝王陵寝不在京城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况且不但不在京城还分为相隔几百公里的清东陵、清西陵。也就是说清朝皇家陵园创纪录的达到了三个:关外的沈阳、清东陵遵化、清西陵曲阳。按照儒家文化甚至是一般百姓的丧葬习俗,老人去世后都会葬入家族的祖坟。清朝皇家陵寝分布不但不符合历代的大一统王朝皇家陵寝的分布方式,就是一般百姓的习俗也不符合。所以清朝这样的皇家园林陵寝分布估计也就是少数民族王朝才能做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选择的清东陵其实是明朝崇祯皇帝选择的陵寝位置;清东陵的选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突出了清承明朝的合法性

清朝入关后顺治在位,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清东陵的过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顺治皇帝外出游猎,看到东陵地区王气缭绕随即确定吉壤:"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清东陵风水确实不错,但是顺治定此地为陵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也曾经选择此处为皇陵之所,只不过李自成攻破京城江山易主没能完成心愿。既顺治借用崇祯皇帝确定的吉壤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了,相当于向外表面清承明制符合法统。和修前朝史书一样,在宣告前朝灭亡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王朝的建立的合法性。史学家查继佐所著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记录过崇祯重新选择陵寝的事宜:

“崇祯初年,遍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刘伯温后裔)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后,不及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