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留一个空间,给事留一个机会,给己留一份尊严; 原谅是一把伞,帮你在雨中前行;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不论是说话、做事,还是处世,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三点,百利而无一害。

话不说尽有余地。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满,才能进退自如。古人说:言必行,行必果。说出口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话不说满,可以守,可以攻,这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轻易说出口的话往往难以做到,做不到的失信人往往会失人心。 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人的嘴,就是一个人的风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往前一步也会变成谬误,所以话不要说死,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写了一本《希拉里自传》。 当时有个著名主持人,在节目里用非常不屑的口气说,希拉里的自传销量绝对不会超过100万册,如果超过的话,她愿意吃掉希拉里的鞋子。 可事实却是,希拉里的书在很短的时间,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册,当时许多美国民众,都喊话那位主持人,让她在节目里,表演如何吃希拉里的鞋子。 幸好最后希拉里并没有跟那位主持人计较,而是用奶油做成了鞋子的形状让她吃,最终两人一笑泯恩仇。 有一句话说:“饭不可吃得太撑,弓不可拉得太紧。” 所以一定要记住: 你的低调和谦虚,是在给自己留退路和余地。 你的狂妄和自大,是在给自己挖坑和添堵。

人的处境和想法会改变,随之决定也会改变。很多情况下,我们还会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批判别人的行为。但是等到将来的某天,随着我们见识的增长,想起自己当初说过的话,会不自觉地为自己脸红。所以,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说话都应该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的太满。话不说死,不仅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不仅是一种稳重,更是谦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不做尽有余路。曾国藩说“事不做绝有余路”,做人要有容人的雅量。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会遇到有求于他人的事,把事做绝,也等于给自己将来堵上了一条路。更何况,把人逼到绝路上,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如果对方来个鱼死网破,自己也得不偿失。因此,人不能把事情做绝,给人留余地。

事不做绝,往往给别人留了退路,也给自己留了后路。 《三国演义》里,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袁绍讨伐曹操时,曾命令陈琳草拟了一份檄文,指责“曹操身处三公之位,而行盗贼之态”,这一句话里,连曹操的祖先也一并骂了。 彼时曹操正值头痛,看到陈琳的檄文,惊出了一身冷汗。 袁绍大败后,陈琳被擒,曹操的手下要求将陈琳处死。但曹操爱才,将陈琳留下委以重任。 后来的陈琳,成为“建安七子”之一,对建安文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曹操也凭借这份胸襟,笼络天下之智,成就了自己“枭雄”的地位。 正所谓: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自己占上风时,不咄咄逼人,不赶尽杀绝,既会成全他人,也会成就自己。 兵法有云,“围城必阙”,“穷寇莫追”。对别人网开一面的同时,自己又何尝不是明哲保身? 事不做绝,是海纳百川的宽容,更是高瞻远瞩的智慧。所以说,做事不可做绝,给他人留余地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留余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不断尽有余韵。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产生矛盾,很多情况下,都是对事不对人,即使到了矛盾无法调解的时候,也尽量留点情义。能交往就继续,即使不能继续,也没必要撕破脸皮、割袍断义。嵇康和山涛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两人还是很要好的朋友。 当时山涛在魏国当官,向朝廷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职务。 嵇康知道后,很快给山涛写了封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绝交信——《与山巨猿绝交书》。 那封言辞犀利、不留情面的信里,这样说:我是懒散惯的人,你叫我做官就是害我。像你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绝交后不久,嵇康就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被司马昭杀害了。 死前嵇康告诉儿子,“只要你山涛伯伯还活着,你就不是孤儿!”嵇康死后,山涛果然对他的儿子视如己出,一直将其养大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活一世,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个仇人拆一座桥,朋友多了路好走,点头之交也好过仇人。话不说尽有余地,让自己能够进退自如。事不做尽有余路,给他人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余路。情不断尽有余韵,留点情义给他人,也是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话不说尽有余地,让自己能够进退自如。事不做尽有余路,给他人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余路。情不断尽有余韵,留点情义给他人,也是为自己的将来铺路。 凡事都要“有余”,人生才能顺当,多为自己铺路,少给自己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