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11月17日,深圳,一年一度的OPPO INNO DAY(未来科技大会)在深圳召开。作为OPPO专门用来进行自家技术实力展示的一个官方平台,OPPO INNO DAY可以看成一个务虚平台,因为这里展示的部分技术要么商用尚需时日,要么只是一种技术趋势的判断和观点,但它同样也能看成是一个务实的平台,比如去年OPPO INNO DAY上展示的OPPO Watch和CPE,都在今年正式发售。但不管怎么样,OPPO INNO DAY都体现着OPPO这家向来比较低调的厂商的态度转变——致敬未来,技术能力不能低调。

AR的大时代临近?

在本次OPPO INNO DAY 2020上展示的三项关键技术之中,AR就占去了两项,官方名称分别是:OPPO AR Glass 2021和OPPO CybeReal AR应用。前一项技术在去年的OPPO INNO DAY 2019上已经有过展示,但这次对于终端的形态做了升级,从外观上看,它变得更加小巧,更加接近传统的眼镜形态,便携性更佳,佩戴体验更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细节方面,我们能看到OPPO研发团队在OPPO AR Glass 2021上的努力。由于采用了分体式设计,它的整体重量比起上一代的产品足足减轻了75%。这样做的一个大变化,就是将整个算力平台全部交给了手机:展示时采用的算力平台就是OPPO Find X2 Pro,眼镜与手机之间通过C to C数据线连接。高通骁龙865平台为OPPO AR Glass 2021提供了强劲的算力,比起上一代的综合性能提升了高达40%。

与此同时,手机的屏幕也成为AR应用的操作平台,实现各种方便的控制。在显示方案上,OPPO AR Glass 2021搭载Birdbath光学方案,相比上一代画面对比度提升53%、亮度均匀性提升98%,每度像素数量提升40%,画质更清晰。光线从0.71英寸超清OLED投幕折射至人眼,等效于以3米距离观看90英寸屏幕;定制的94mm2大振幅扬声器以及半开放后腔的声学设计,可以提供类似于家庭影院的体验,而这方面,自然也是OPPO本来就所擅长的。

其实OPPO AR Glass 2021这样的解决方案算是业界共识。我清楚地记得在2019年CES上,高通就展示过一款nreal的分离式AR眼镜——nreal Light, 不到70克的重量,非常轻巧,当时一度成为高通XR项目的明星样机,被时任项目负责人Gary Brotman(现已离职)成天拿在手上,爱不释手,甚至当时我发过微博之后,后台就有朋友在私信谋求这款产品的合作意向。但因为nreal并非手机公司,所以这款眼镜的电池和运算部分当时是被做在一个单独的盒子里的,但这也并不排除可以通过线览+App的方式来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操控方面和环境感知方面,OPPO AR Glass 2021采用双目摄像头,可以对手势进行毫秒级别的追踪识别,单手和单手指标记点分别多达21个和4个。由ToF镜头、双目鱼眼摄像头和IMU(惯性测量单元)共同组成了OPPO AR Glass 2021的空间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厘米级、1°以内定位精度。ToF镜头分时进行环境扫描及平面检测,确保6DoF姿态正确、稳定;双目鱼眼摄像头实时扫描环境和局部地图构建,并在毫米级内完成三维空间定位计算。在这方面,也应用到了OPPO感知技术平台的不少能力。

由此可见,在经过了多次形态的探索之后,业界对于AR眼镜这类产品的认识也出现了一定的趋同性。而以手机作为算力平台,作为AR眼镜的支撑,也符合智能手机在未来用户多设备使用场景中的核心地位——它既是算力平台,也会是数据和连接中心。当然,在现阶段它还需要通过线缆来进行电力和数据的传输,但我相信随着蓝牙、WiFi以及UWB这些短距无线传输协议的进化,线缆的消失只会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尽管AR眼镜可以应用在视频、游戏、家居和影像拍摄等不少方面,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这样的设备并非刚需,如何让更多人在手机上体验到AR的神奇之处呢?

OPPO的方案就是:OPPO CybeReal AR应用。在INNO DAY 2020的前一天,我们在OPPO深圳办公室所在的华润大厦和万象城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体验。从这项应用的开发目的和使用上来看,它和诺基亚最早的“城市万花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但现今技术的发展和终端的算力,早已今非昔比,因此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AR应用所叠加在现实场景上的画面流畅度、细节以及反应速度都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别小看这个应用未来的使用场景,不仅是在手机屏幕上,还是前边提到AR眼镜,以及车载的HUD显示屏,AR都可以发挥出超乎想象的能力,这也难怪苹果会在AR技术上起步如此之早,华为也将“河图”作为未来的重要技术方向,大数据、地理、短距连接、SoC算力、5G……AR足以将这些基础技术集于一身,形成一个巨大的平台,承载千万应用场景于其上。

开合之间,未来已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前边的两个AR类的产品,距离商用还尚需时日,但这次OPPO INNO DAY 2020上展示的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那就要显得现实多了。尽管当前市场上已经有折叠屏手机在售,但整体体验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特别是这种形态手机的核心——柔性屏,其长时间使用后的耐用度以及开合方案,一直都处于争议的核心之中。而OPPO在做折叠屏手机的消息,是在2019年就已经传出了,到今年终于浮出水面。

与已经上市的那些折叠屏手机清一色的机械转轴不同,OPPO X 2021概念机再一次体现出OPPO对于电动机构的执念:2014年的OPPO N3如此,2018年的Find X如此,2019年的Reno如此,这次的OPPO X 2021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对比机械结构,电动机构会在开合之间多出一分莫名优雅的科技感。但也是OPPO对于柔性屏幕上机应用的另一种考虑。因为比起将整个屏幕秀在外边的折叠屏手机,OPPO X 2021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将屏幕隐藏在机身中,使用大屏时再将屏幕从机身当中拉出来。平时你可以将OPPO X 2021当成一款6.7英寸的普通智能手机使用,拉出之外它便可化身成为一台7.4英寸的小平板,别看这只有0.7英寸的差别,这只是对角线的长度,加上显示比例的变化,放在显示面积上可就大了不只一星半点了,目测有三分之一的显示面积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PPO在研发OPPO X 2021的时候,其考虑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柔性屏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的屏幕转轴部分翘曲变形。所以,其采用卷轴拉出的方式,可以让屏幕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两端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拉力,从而让整块屏幕能延机身完全展平。

为此,在机构的行动端(机身右侧),布置了两台动力强劲的螺纹丝杆电机(官方名称Roll Motor动力总成),将整个机身右侧比机身本体顶开,它不仅要抵抗隐藏在机身内部屏幕左端弹簧机构的拉力,还要在屏幕整个展开之后,将整块大屏形成一个平面。同时,关闭状态轻轻拉动或是打开状态下轻轻捏合,都会触发机构的动作,很有点心有灵犀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仅仅用螺纹丝杆将屏幕展开还是不够的,一个7.4英寸屏幕大小的平面,如何又保证刚性呢?这又是柔性屏手机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在支撑结构上,OPPO X 2021可谓做得极其复杂但又合理。它分为三个部分来解决刚性问题。

第一,整个屏幕背后覆盖着一整块不锈钢钢丝网,钢丝网有弹性可以弯曲,不影响屏幕的收放,还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第二,在6.7英寸闭合显示的屏幕下方,布置了一个名为“双矩阵嵌入式离合机构”,简单解释就是将两把梳子的齿错开,闭合时交错嵌入,形成一个平面节约空间,打开时,它们又构成一个栅栏,承托钢丝网和屏幕;第三,在卷入机身的那部分屏幕下方,则是由名为“屏幕动态区骨架叠层”的机构来解决屏幕的卷曲和强度问题——其形态就和汽车中控台上用来遮挡储物空间的百页窗滑帘非常类似,这些细小的骨架其构成的平面可以配合屏幕弯曲,在展开的时候配合两边的滑轨,又能像栅栏一样拥有足够的强度支撑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证屏幕在进出机身时更加顺滑,在最左侧的转轴部分还布置了数个直径6.8mm的滑轮轴承,它与两边的滑轨一起成为屏幕开合滑动时的限位机构,不仅让屏幕开合的动作更加平滑,也能有效防止屏幕在这个过程中被过度地弯折产生折痕,这个原理和打印机的输纸轮很相似。在OPPO X 2021这款概念机中,OPPO足足布局了122项专利,其中和卷轴机构有关的专利就达到了12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目前OPPO X 2021也并非没有缺点,这也是称其为概念机的关键。前边说到的那一系列针对屏幕开合、平整度相关的机构,占去了整个机身内部可观的空间,影响到原本属于主板、电池等物料的空间,特别是电池容量,这一点就和Find X不能采用大底元件的原因类似。但是OPPO的工程师也表示,OPPO X 2021的出现,对于OPPO整个手机平台技术其实也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它会倒逼其他方面技术的进步,比如主板排布,内部堆叠、电池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进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

对于OPPO INNO DAY 2020上所展示的这些技术、概念机,我觉得还是充分体现了OPPO近两年技术化转型的成果,有对未来手机形态的解决方案,也有对未来消费者与数字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有具体的、符合行业技术发展方面的研发成果。未来的消费电子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空间无限大的命题,但在这个命题之下,则需要OPPO X 2021、OPPO AR Glass 2021这样的产品和与之伴生的技术来实现,这就是对未来最好的致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