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作为世界上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国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论证高尔基的这句话。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风云里长盛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显然便是由于我们的骨子里有着对知识对文化对书籍的敬畏,“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等关于读书的教诲早就已经深入人心,启迪着每一代国人不断地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虽然有千般好处,但倘若没有将书读懂,却自以为读懂了,那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而且是大大的问题,著名的例子自然就是指挥了长平之战的赵军统帅赵括同志。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老赵同志本来只是一个小吏,但在日常事务中体现出了极强的格局与办事能力,因此被破格提拔,成为了赵国的一名将军,领导赵军打了两次看似必败无疑的胜仗,两次击败了有着不败神话的秦军,是公认的顶级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名将军,赵奢家中收藏有很多的兵法军事书籍,那年代比较有名的兵法书就是《太公兵法》、《吴子》、《孙子兵法》等等,甚至于自己还写了兵法书。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从小就有阅读这些兵法书籍,并且将这些书籍倒背如流,达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自认为已经天下无敌。

赵奢对儿子的嚣张气焰很看不顺眼,曾与儿子一起在沙盘上论战,结果一场论战下来,赵奢难不倒赵括,反而被赵括给难住了。

赵括更是因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确实足够聪明,那些读过的兵书已经让自己有了一流军事家的素质,哪怕是作为当今名将的父亲也不再是自己的对手,若是自己能够统领一军,必然能够无敌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向往的领军机会在赵孝成王七年(前260年)到来。

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不顾蔺相如的劝阻,将原本的赵军统帅廉颇撤职,让原本从未领过兵的赵括去当统帅,给他大量的金银赏赐,让他去前线长平统领40万赵国健儿与秦军对峙。

赵括得到赵王的任命与赏赐以后,先是将赏赐的金帛带回家收藏,又派出大量人马走访全国,看哪里有便宜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到达长平后,先将廉颇任命的官吏都替换一遍,再将廉颇布置下的法令全盘更改(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王得到赵军统帅换成赵括的消息了以后大喜过望,立刻将白起派到前线。白起派出小股部队与赵军交战,没多久就假装战败后撤,赵括立马带人追出去,结果被白起的伏兵偷了老家,从背后抢了他的粮食并且彻底截断了他的粮道,还将赵括的40万大军截成两段,使得首尾不能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面对这个局面,下令原地坚守待援,然而此时的赵国已经倾国出动,哪里还有什么多余的兵力能够来援呢?等了四十多天,也没有等来援助,而军营里的粮食早就不够吃了,再等下去就人吃人了,赵括无奈之下只能亲自率军强行突围,却被秦军一箭射杀。

失去统帅的四十多万赵军投降,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原本可以与秦国掰腕子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难以与秦国交锋,等到李牧去世后很快就被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所指挥的这场长平之战,堪称为赵国的灭国之战,也让原本对自己军事才能自信满满的赵括成为了历史上的千古笑谈。

后世更是因此诞生了一个叫作“纸上谈兵”的成语,讲读书虽然是一件好事,但倘若只会讲书上的东西,却不懂得真正应用,那么也只不过是一个笑话。

其实在我看来,赵括虽然熟读兵书,能够将兵书上的那些东西倒背如流,但是他很显然并没有真正将兵书给读懂,尤其是《孙子兵法》中很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但同时也是却最重要的那一句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将士老百姓的安危,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存亡,凡是涉及到战争的事情,都必须得慎之又慎地去仔细探究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讲的是对于战争、生命、国运的敬畏,为将者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而赵括很显然没有读懂这句话,也就没有对战争的敬畏之心,因此“易言兵”,以至于真正实战时出了一系列骚操作,最终也成功地送了自己的命运,而坚持用他为将的赵王也送了自己的国运。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