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在柏林缴获了部分Flak 40型128毫米大口径高射炮,这种德国设计制造的武器能够将炮弹发射到将近1.5万米的高空,被认为是德军在二战期间水平最高的大口径高射炮,能威胁到当时所有大型轰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结束后,航空技术往喷气式方向发展,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已经与螺旋桨飞机形成代差,苏联在Flak 40的基础上开始研发KS-30型130毫米大口径高射炮,用于国家防空,应对可能出现的轰炸机和高空侦察机。

1947年,130毫米防空炮立项,它的目标是将超过30千克的炮弹发射到19500米的高度,可以拖曳行军、临时部署。在那个防空导弹技术还不成熟的时间段,发展大口径高射炮应对高空威胁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苏联本身就有大口径炮的制造经验,研制工作并没有拖太久,到1949年12月时就拿出了4门样炮,最后的一些测试出现了问题,例如炮架结构不合理,电力系统不合格等。1953年,新的高射炮再次进行较大改动,例如炮闩螺纹数量减少,将螺纹宽度从4.2毫米增加到6.29毫米,膛线宽度从6毫米增加到8.3毫米,这样可以提升火炮的坚固性、弹丸的稳定性,更粗的膛线也能降低炮管的磨损。

定型后的高射炮在1954年开始量产,火炮系统战斗重量23.5吨,行军重量29.5吨,火炮长11.65米,炮管长8.266米,身管倍径达到了63.2倍,闭锁结构为卧式半自动楔形锁,带有辅助装填系统,炮管俯仰角度-8°~80°,弹药为分装式,弹头重33千克,发射药筒重27.9千克,战斗射速12发每分钟,最大射高19500米,最大射程27000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炮有电力控制系统,采用电操作时角度调整为40°每秒,它也有手动操控方式,有文章介绍调整速度为3.6°每秒,虽然它是一款重量级的火炮,不过这个速度也太慢了,完成一次俯仰方向全角度调节都需要将近25秒,所以个人认为实际速度可能更快。

作为一款重量级的大口径防空炮,它虽然具有拖曳功能,但并不是野战炮,最大拖曳速度只有20千米每小时,只是方便它快速部署而已,火炮从拖曳状态转入作战状态非常耗时,前后需要大约1个小时,这个时间可能包括了配套的雷达火控系统和发电设备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门火炮配置10名炮兵操作,也有文章说是15名,考虑到该炮实际上并不是单独作战,而是用一套雷达火控系统指挥8门火炮,所以10名炮兵的配置可能仅仅是指火炮本身的操作手。

KS-30高射炮原计划在1952年生产16门,但因设计工作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实现,在1954年生产了24门,之后的3年里生产了约1000门,1957年12月停止了生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KS-30的总产量超过5000门,这是没有依据的,虽然这个数量听起来很符合苏联的一贯作风,但是作为一套复杂的武器系统,它的生产速度并不快,全世界范围内的同级别武器也都差不多,例如Flak 40在大战的几年时间里也不过生产了1125门,平均每年2、300门。另一个方面,当时防空导弹开始成熟,受到导弹万能论的影响,大口径高射炮开始走向末路,这种大环境下还生产超过5000门显然是不合理的,有可能是研制初期计划未来生产5000门。

在KS-30高射炮研制取得初步成果时,一种基于该炮发展而来的152毫米高射炮也在研制中,这就是KM-52,它不仅炮弹更重,还将使用火箭助推炮弹提高有效射击高度,不过它在1957年完成初步设计后就终止了,苏联高层已经意识到大口径高射炮的局限性,这一点也能从侧面证明KS-30的生产数量不会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50年代,常规高射炮对大型喷气式轰炸机的威胁越来越小,导弹和战斗机才能更加有效地杀伤它们,防空炮开始向中小口径过度,向自动化过度,如石勒喀河这类的自行防空炮开始成为新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