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声与民望不可兼得?苏东坡算是勉为其难,曾国藩做到了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传统社会注重德治。德治主要就是依赖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和维系。

人常说“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可见人们是非常痛恨言语的伤害的,但这句话也在侧面说明了看似无形无质的言语,究竟蕴藏了何等强悍的力量。而这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又恰好是德治社会的重要维系。

社会舆论监督个人德行,其“考评”过程和结果不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还会在当时乃至其后一定时空内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名声。

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的,不但活着的时候重视,死了更在乎;不仅自己在乎,还要“不辱没列祖列宗”,更不能让后世子孙蒙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做了官的士大夫,他们的最美好的名声状态就是“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但有别于普通百姓的是,一个官员的名声是拥有两套评判体系的,而且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长河里,这两套评判体系不但不会高度一致,甚至还是对立的。

一套评判体系,来自于官员的职业体系内部,例如皇帝的评价、吏部的例行考评意见,还有同僚、上下级的印象;另一套评价体系,则来自于民间,用今天的流行词汇来表述,就是“服务对象”对这个人的人品、政绩、作风的品鉴。

因此上,一个官员的名声就会因为评判体系的不同而细分为两个方面:官声与民望。好比“隔岸观火”,官声是“火”们互相看,是圈子内部的互动,虽说官声会受来源、角度不同的各种“杂音”的干扰,但最终还是上级特别是皇帝的评价才具备“一锤定音”的特效,具有明显的层级、派别特征。

民望则好比是“火”对面的人在观看,观看者虽然因为距离感而很难获得最为详尽、真实、细节化的信息,但却恰好因为距离感,却很容易让观者在更大的时空格局内,形成具有综合价值的评估。民望基本上没有层级特征,即便是所谓的“意见领袖”,也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干涉民望。由于观者获取的信息量大体均等,所以相对而言结民望的共识度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声与民望的相互关系,有时官声比民望重要,有时民望比官声重要,有时势均力敌、雌雄难辨,二者的争衡状态几乎可以看作是某个王朝施政风格、兴衰成败的“晴雨表”。而且,根据官员的名声里官声和民望的性质、比重,也可以将官员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只有官声,没有民望。最典型的范例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大太监魏忠贤和清朝乾隆时期的朝廷重臣和珅。二人都深得皇帝的喜好,视为心腹、忠臣、柱石,君臣关系达到了“如胶似漆”,须臾不可离的地步。

在同僚中间,这二人更是钻营者眼里的“升官符”和“财神爷”。不同朝代的两个皇帝,对魏忠贤和珅二人言听计从,官员对其百般逢迎。特别是魏忠贤,有一帮子文人大肆赞美他德才兼备、盛德巍巍,给他修生祠,甚至建议让魏忠贤配享孔庙。但二人的民望如何,已经是一个不必再争论的话题。

第二种,官声大于民望。这类官场“老油条”在历史中比比皆是,入仕之后大体奉行的“无过便是功”、明哲保身的信条,深谙“上司说你行,不行也行;上司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官场规则,凡事谨慎、处处小心,察言观色、惟上是从,为民请命、建功立业、造福后世的事罕见,但荣华富贵却不曾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官声和民望都很差。这类人一定是头脑不够用、机灵欠火候、做事无章法,上司厌恶、百姓反感,两头不讨好。好在这类人做官都不会长久。

第四种,民望胜过官声的。这类官员基本是属于青史留名的,例如明朝的海瑞,上了一份《治安疏》把嘉靖皇帝骂得浑身发抖,欲杀之而后快,但在百姓眼里,他却是一个清廉爱民,善于干事、干好事、干得成好事的“海青天”。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北宋的苏东坡。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善政是非常多的,杭州修筑苏堤;黄州、杭州防治瘟疫,设立公立医院;给罪犯争取医疗保障,救助弃婴等等;

作为文人和艺术家的苏东坡,不仅仅在当时享有盛名,且成为后世人眼里北宋的一座艺术丰碑,诗词、书法、绘画、厨艺、医术等等,全才罕见,均可以令后人仰望;作为“凡人”的苏东坡,率性、豁达、直率、真诚,甚至有点天真烂漫,熟识的人喜欢他、敬重他又亲近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望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但官声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苏东坡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位皇帝,与他交集最多的应该是神宗和哲宗。这两任皇帝既欣赏苏东坡的才华,又忌惮他的“刺头”,这种又爱又怕的纠结心理,是苏东坡官声里最大的缺陷,也是他一生跌宕不安的根源。

“刺头”的评价同样深植在苏东坡的同僚群里。王安石的变法派得势,他激烈抨击变法行为过于操切、虚浮,甚至害民;保守派得势,他又强烈反对大搞“一刀切”式的复辟,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秋后清算。结果是,两个圈子都不容他,两个圈子最终都“踢”了他。

第五种,官声和民望都极好的。诸葛亮应该算一个,这不仅有《三国演义》的美化,即便在正史和民间形象里,也算是一个德行完美的典范。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算得上是一个官声和民望都俱佳的典型。37岁就官居二品,在整个清代是上升速度最快的,足以证明皇帝是如何赏识的。一生出将入相,威望、功绩震惊朝野,堪称“威高震主”,但没有被皇帝“卸磨杀驴”,也没有被同僚排挤出局。这两项事实均指向了同一结论:官声毫无瑕疵可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望也是很高的。曾国藩一生办了很多实事,筹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新办洋务,推动了民族工业起步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于学问方面,他的文章继承桐城派朴实、洗练的文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进步方面,编撰了《治兵语录》《冰鉴》《挺经》等著作,平生的来往书信,也被后人辑录成了学习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国韬略的范本《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去世后,有人曾经撰联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千古第一完人;官声、官经、官典,百代官场楷模”,似乎也毫无过誉之处。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众口铄金、杀人无形;用好了也会扬善惩恶、树立丰碑,成为缔造美好世界不可或缺的巨大能量。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