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能知足就安乐,贪婪必定招祸甚至身亡。试观人生之祸大多是由于不知足而起的。《红楼梦》中第一回就讲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因嫌官职小而钻营上爬,结果落得触犯国法,锒铛入狱。这就是贪婪带来的恶果。唐人李群玉在《放鱼》中说:“须知香饵下,触口是?舌?钩。”世上又有多少贪食贪财之人,还不是在?舌?钩上送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叔同有幅字,上书“知止”二字。弘一法师曾经给好友夏丐尊写了一幅字:“知止”。我们一般说“知足”,而“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满足自己所有的,知止却是给了也不要。

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顺其自然,止于当止,行于可行,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赢家通吃的冲动。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认识到过分的欲望追求带来的后果并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分不开。他遇事“知止”,见风使舵,及时避险,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一次,他挥师进攻被刘备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将大军推进蜀地,消灭刘备。否则,就会延误时机。”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见好就收吧。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后,刘备气势汹汹又攻入汉中,曹操亲自率兵应战。刘备采用“以逸待劳”、“釜底抽薪”战术,切断了曹军的粮草补给线。精于战略战术的曹操对此深感不安。他深知劳师远征、粮草不济的危害,战则不利,因而有退兵之意。夜晚,巡夜官前来问当晚的口令,曹正吃鸡肋,信口说了声:“鸡肋。”诸将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杨修知曹操心思,他悄悄吩咐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问杨修何以知之,杨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汉中犹如鸡肋,居之无益,不若弃之,是以知之。”后来曹操以蛊惑军心杀了杨修,但还是退兵了,保住了曹军的元气。

曹操遇事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他得以维持政治、军事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而后来的子孙们不“知止”,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可见人贵“知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流勇退是一种大智慧,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多人有从龙之功,却因为没有在该退下来的时候退下来,最后不得善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韩信之死时说,韩信不知停止,最终遭殃,如果他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就会如张良一样,安享晚年。韩信为刘邦的西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韩信,恐怕就没有西汉帝国。但如此功勋,最终的赏赐不过是一个楚王。大概是韩信感觉委屈,所以在楚地,常常招摇出行,随从大队旌旗招展,万马奔腾,俨然皇帝出巡。司马光扼腕叹息说,韩信就不该这样,应该如乌龟般,老老实实在家呆着,最好似深阁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就叫知止——知道最佳的位置,然后在那里停止。但最佳位置如何判定,这需要你自己去衡量,判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年发达,但晚景凄惨,生意衰败,最后被官府抄家,在一贫如洗、惶惶不可终日中死去。和珅也是一个不知止的人,明明已经站在了朝堂的最高处,却因为自己的贪欲,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纵观历史上的伟人,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马云就是一个知止的人,在最高峰的时候退下来,古代的范蠡也是在功成名就后知止,没有让悲惨的命运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商圣”范蠡,离开楚国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复兴越国,消灭吴国,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携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在齐国海边的一块荒地,范蠡苦身尽力,开荒垦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却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称陶朱公。范蠡深知越王勾践为人,他写信给功臣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完了,良弓就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抓完了,猎狗就要被煮迟了。劝文种还是早早地离开吧,而文种不听劝告,最后被勾践杀害。

而范蠡因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成名天下。曾国藩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水太慢就会溢出来,车太快就会容易出事,人也是一样。不能太慢,不能太快,要懂得知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止”二字,包含人生智慧,但只有真正参透它的人才能够在人生路上游刃有余。因为人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清楚自己要什么,到了什么程度,到了什么时候就够了,就不应该再贪求了,就应该全身而退了。这样的人生修养,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知行知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是一种大智慧。宋代诗人邵雍曾说“知行知止唯贤者”。知行知止,知止而行,意思是要懂得“行”,也要懂得“止”,懂得“于止中行”。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