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听到这个名字,或许起初会有些人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倘若问起那些捣鼓文物收藏的朋友,一定是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

他是一名文化学者,创办有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董收藏有着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也因此,他于2008年首次参加了央视著名讲座类节目《百家讲坛》,如此种种,在古董界他自然是叫得出名号的大人物。

马未都自己创办有观复博物馆,自然是靠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知识来赚钱,他早年曾经出过书,一篇《马说陶瓷》是无数人的传统文化启蒙读物,并亲自收藏了很多古董物件。

既然他能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私人博物馆,可想而知,他的藏品也是相当的多,不过,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在他的藏品中却很少能够看到字画类藏品的身影,个中玄机往往令人摸不着头脑。

爱古玩的文化工作者

说到马未都,古董收藏者都会感到十分崇拜,他无疑代表了中国古玩界的最高水准,古董类目那么多,几乎每一种马未都都能够说的是头头是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马未都对很多古董都有涉猎,最直观的就是,他的古董收藏是从上世纪7、80年代开始的,等到90年代就以一己之力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没有丰厚的古董知识自然是不可能做到。

马未都特别喜欢收藏中国古典艺术品,不过,除了犀牛角这类以犀牛生命为代价的藏品他曾录制公益广告进行抵制以外,还有一种藏品他也是不爱收藏的,那就是中国古书画

倘若去过他的观复博物馆,不少人都能够深有体会——纵使这家博物馆标榜着古典艺术,却对古书画这类由文人主导的纯粹艺术品视而不见,顶多有几件国外的油画。

这点马未都的朋友也是深有体会,而且他们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也是有些眉目,比如和马未都从小玩到大的当代作家王朔就曾解释过这一现象:马未都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他自己心里有数

马未都其实严格来说不叫收藏家,而是一名古董商人,亲眼目睹了马未都发迹史的他十分清楚这一点,曾经的马未都在众人眼中就是成天玩弄破烂不求上进的社会青年。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马未都初入古董这一行业,这时的他也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古董爱好者,时不时以作家的身份写一写古董的文章。

等到他因为发表小说《今夜月儿圆》成为编辑以后,也算是有些闲钱了,便带着自己的资金进入了这个古董市场,虽然说手上的钱不多,但偶尔买几件玩玩还是可以的,这也便成为了他弃文从商的契机。

转行成为商人

1966年,“破四旧”的口号被打响了,曾经人们眼中的值钱古董一夜之间变成了破瓦片,成了所谓的“四旧破烂”,就连之前从明定陵中挖掘出来的万历皇帝夫妇都被当成了历史残渣遭到了焚毁,更别说流落在市面上的那些器物了。

当时只要不是材质有实际价值的,都被当成垃圾一视同仁,也因此,收藏古董成了常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一项爱好。

而等到70年代,马未都却带着自己的钱开始收藏起了这些破烂,不得不说作为收藏家,他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很多后来天价的古董都是被他廉价给收购了。

而等到80年代的时候,古董价值有所回升,他也已经对古文物市场了解了个七七八八,恰逢这时他编辑工作上遇到了点烦心事,他便干脆辞去了编辑的工作,改为一门心思收藏古董

其实这段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如果是一些家庭成分不好的人做这些事很容易被人上纲上线拉去批斗。

但幸好马未都出生在军家大院,又在早年当过工人阶级,还在《中国青年报》这种根正苗红的刊物出任编辑,也就从未受到过现实的阻碍,他的古董收藏顺风顺水,不得不说是运气十分好了,这也让他完成了古董业原始资本的一个积累。

作为一门营生,他也理所当然地开始了倒卖古董的工作,可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古董商,他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那就是字画这一个行当,他基本插不上手,因为字画当中的门道太多了,马未都虽然从事文字工作多年,但由于自己年轻时正好遇到了文革这项大运动,所以他的文化水平其实只有小学四年级而已,要想和其他的古董商在古书画上竞争,简直是难如登天。

搭上时代的顺风车

起初也曾经想过要经手字画的马未都自然是碰了不少的壁更是常常打眼(看走眼),那以后便渐渐放弃了这个方向。

所以说曾经目睹过马未都创业之路的王朔很清楚,马未都一直不搞古书画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自身能力不足,所以迟迟没有入古书画的行他就是一个倒卖别人眼里破烂的投机商人,对于真正有门道的古书画却是压根儿插不进手

尽管在古书画上无从着手,但马未都还是开创了一番自己的野路子,他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古文物鉴赏经验,从此一门心思地研究起了瓷器与家具。

在这些类目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这才成长成了如今的古董界泰斗,当然,所谓的古董,其实是触类旁通的,他后来也能对书画说的是头头是道,但他还是自诩比不上收藏大家,所以再也没有插手过古书画。

要说马未都的发迹,除了早年在破四旧时大量捡漏以外,和他独到的眼光也是不可分割的。

到了九十年代,马未都的古董生意也算是做得有声有色了,也不乏做过一些成百上千万的古董单子,至少让他的生活自给自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可九十年代末他却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转型,也就是他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不得不说马未都的商业眼光是十分独到的,在七十年代“捡破烂”成为了一名收藏家,八十年代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车转型经商,市场经济冒头以后又投资了电视剧,文物热兴起时成为了《百家讲坛》的畅销讲师,还经营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

这样的发迹史,不得不说他是乘在了时代的顺风车上,是时代的宠儿,获得如此成功自然也是必然的。

小结:

其实倘若马未都当年要是在古书画这一行业屡败屡战,如今恐怕也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中的那坨枯骨,曾经的古董行业,尤其是古书画其实是有着大量资本进驻的,像马未都这样的小商人只会被行业的巨浪打得人仰马翻。

毕竟说到古董谁不知道字画赚钱呢,即使在文物热重新兴起的那段时间,也势必有无数的竞争者,而现今的古董行业不赚钱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说马未都后来再也没有插手字画这一行当,但在他所专精的瓷器家具界,他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泰斗,这也多亏了他当年有自知之明,没有一门心思地去钻研那门看起来高大上而又赚钱的古书画,将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才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文化学者。

这样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倘若屡战屡败,不如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