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框,灵感是魂,知识的积累是灵感的源泉,那些真正的摄影大师,他们关注的都是技巧之外的文化,技巧不过是他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罢了。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构图的形式法则,如对称均衡、集中呼应、和谐统一、节奏对比、黄金分割,等等。它们多数是从创作中或优秀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并且世人沿袭,代代相传。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构图,如何学好用好摄影构图,对每个摄影者来说,要从自己的眼睛里“寻根问祖”,想一想,为什么眼睛是艺术的母亲,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视知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摄影之路上,怎样用好视知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构图的视觉思维基础
一、视觉的整体把握
视觉思维理论认为,人的视知觉,是先有普遍,后有个别,先有整体,后有部分。
比如,当你第一次审视一个正常的陌生人时,在他没有特殊生理缺陷的情况下,你往往会先注意他的身材、体形、相貌等整体特征,然后才会去注意她眉毛的粗细,嘴巴眼睛的大小,等等。不过,被视知觉所把握到的整体,并不等于简单的个体之和,而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而形成的经验中的整体。
比如,当你看到半只球时,尽管没有看到球的另一个半面,但在你的视觉印象中它还是一个完整的球体;当一个熟人从远处走来,尽管没有看清脸相,还是能从他的身影、姿态等知道原来就是某人。所以这个把握到的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者对拍摄对象整体结构特征的把握,是架构摄影画面的先机;画面构图的完美性,取决于对有意义的整体构图把握的准确性,不管你拍什么物体,或是人像摄影,主题先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主题服务。
二、视觉的简化倾向
当然,简化不等于简单。尤其是在艺术领域,简化往往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它表明了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的统一融合。如果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成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看似简单,却暗含玄机、意味隽永的图形样式,无疑是对我们眼睛的一种艺术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视觉的简化倾向奠定了包括摄影在内的平面艺术构图法则的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简洁规则的形并不是视知觉追求的归宿。个多样统一的形,才最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是一个最成熟和最理想的“格式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克服简化倾向给自己眼睛带来的惰性和束缚,训练出与众不同的构图眼力。
视觉的简化倾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需求:舒适、安全、平静、和谐。
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表明,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向简单的结构发展的趋势,能使知觉对象看上去尽可能的简单。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关于视知觉的基本规律,人的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几何图形(剌激物)看成已知条件(现有刺激式样所限制的知觉经验)所允许达到的最简单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那种最简洁、最规则的线条,也就是看起来较为流畅,连续或平直的线条,即使有些变化,也不是根本的或破坏性的;如果是杂乱无章,交叉重叠,拐弯抹角等样式的线条,至少在视觉上不会带来上述的感受。
三、视觉的选择机制
对景物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为防止信息处理过杂,大脑中的控制中心—网状激发系统,对各感觉器官的敏感度进行感觉控制。视觉思维的理论认为,即使在眼球内部进行的“录像活动”,同样也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
有关的实验和解剖证明,视网膜在向大脑“报告”信息时,并不是把视域内的一切细节都机械地记录下来,而是有选择地选取它所感兴趣的事物。
这种视觉注意机制的积极选择,也可以称之为“眼动”,它处于本能性反应与有意识的反应之间,每一次“眼动”都能学习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一眼看穿”、“一眼认出”等,而无需经过大脑主观思考。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在视网膜水平的认识活动中,也具有了那种在理性范畴中被称之为本质、概念、抽象等知觉思维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光是敏锐的,就在于人们可以把目光集中在中心视轴敏感度最高的10°以内形成视觉焦点。俗话说“视而不见”,就是说人们的注意力在集中,而不在兴趣注意范围的事物,即是“看”到了也如同没看到。盯视可以让人看清一片雪花或一滴雨点从空中落到地上。视线偏离中心视轴,敏锐性迅速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注视目标的余光所及,往往含混不清,甚至视而不见的原因。
从摄影者的角度,构图过程中的每一次“眼动”,就是对瞬间的形象进行捕捉、选择并加以重新组织构造的知觉活动。敏锐的目光,不仅要一眼看穿,还要一览无余,特别是要提高余光的敏锐性。对一张照片来说,要想抓住读者的眼睛,画面上就要有足以调动观者视觉注意机制的刺激点,例如新奇、变化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理论都是枯燥的,但是理论往往都是有用的,希望摄影人都回归摄影本源,拍出有深度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