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布列松的家境很好,父亲是纺纱厂主,母亲家族经营棉花生意,也是诺曼底地区的大地主。年少时,布列松跟随叔父学画。

1928-1929年,布列松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艺术和文学。1931年在服兵役后,他去了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科特迪瓦冒险,结果染上了严重的慢性疟疾,差点送命。回到法国后,布列松身体逐渐恢复,他获得了一部徕卡相机和一只50mm镜头,并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他与波兰裔摄影师戴维-西蒙相识,通过西蒙又结识了匈牙利裔摄影师罗伯特-卡帕。13年后,他和卡帕共同创建了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

二战期间,布列松曾在德国战俘营里度过了近3年的时光,经历了三次逃亡才回到法国,并加入了对抗纳粹的地下组织。

1948年他前往印度拍摄了甘地的葬礼。1948年底他用了9个月的时间拍摄了中国解放前夕的影像。随后他又来到印度尼西亚记录了这里的独立运动,赢得举世声誉。1945年前苏联领袖苏大林去世,他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师。布列松担任著名的《生活》杂志签约摄影师长达30年。1955年,布列松在法国卢浮宫举办了个人首次摄影展。

布列松偏爱徕卡相机和黑白摄影,他一生拍照无数,但不喜欢用闪光灯,而且他拍摄的照片构图很严谨,他也自认为眼力绝佳,照片拍完后都不做后期裁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是布列松在西班牙旅行时意外拍到的,当时他才25岁,马格南图片社也没有成立,纪实摄影也未成气候。布列松能在瞬间的观察中,将不知战争可怕的孩童与被战火摧残的家园一同拍入画面,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以摄影构图来说,那些残垣断壁形成了框架式构图,展现了纪实摄影家对环境造型少见的敏锐观察力。

这张照片真切记录了西班牙当时的动荡时刻,与马格南图片社创立的宗旨“感受时代的脉动,用摄影去服务人类”极为吻合。照片中所揭露的社会现实、童趣和战乱的视觉信息,直接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照片布列松记录了一个在巴黎市集买了两罐牛奶的男孩,在完成任务时得意的笑容,好像在说“看我多能干”,后面的小女孩好像也在帮他鼓掌叫好“哇,你好棒啊”。这张照片极为传神,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经典代表作。

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认为生活中每一件事务都有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当这一刻来临时,所有的元素都会排列成一个最具有意义的几何形态,也最能显示这件事最完美的样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时刻往往都是一瞬间,所以说,摄影的美感来自于对的时间、对的角度和方位,画面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错位都是失败之作。如果掌握了“决定性瞬间”,那么你记录的事件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演员 玛丽莲·梦露

“你最初拍摄的1万张照片,是你拍摄最差的照片”

“认为照片是用相机拍成的,这只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是用眼睛、心灵和头脑拍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政治家 英迪拉·甘地

“摄影师的一只眼要睁得很大,用来观察取景器;另一只眼则要闭上,窥视自己的灵魂”

“在动作当中,只有一个片刻的瞬间,所有元素都保持了平衡。摄影必须抓住这个重要的瞬间,还有维持它固定的均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很难得到一张伟大的照片,正如你必须挤很多牛奶,才能做出少许的奶酪”

“我们必须避免不经思考的快照,不需要的众多影像使我们负担过重,它混淆了我们的记忆,减弱了整体事件的清晰度”

“相机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工具,不是一个漂亮的机械玩具......人们把技术看得太重了,却忽视了观察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就是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希望对你今后的摄影实践有所启发。

这里是手机摄影手册,我是杨涛。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您点赞、关注和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