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蒲剧《薛刚反朝》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剧照 资料图片
百戏盛典,盛况空前。这是600多年前“昆山雅集”的延续和发展,是新时代的“昆山盛举”。不仅充分体现了主办方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且体现了新时代全国戏曲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这次活动是全国戏曲工作者向新中国成立71周年和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汇报,必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历时3年的百戏盛典,为全国348个剧种提供了全面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戏曲的重大课题。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戏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令全国戏曲工作者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出“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为戏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下面我结合昆山举办百戏盛典的实践,谈几点工作中的体会。
一、要继承传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经过历史的沉淀, 348个剧种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继承好中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剧目,重中之重是传承好各剧种的优秀传统剧目。要深入挖掘、整理、排演能充分体现各剧种艺术特色的经典剧目,通过已见成效的“名家传戏”等方式,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传承下来,通过原汁原味地传戏、传人,实现剧种的活态传承。因为离开经典剧目的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实现剧种的繁荣就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昆山连续3年举办百戏盛典,功不可没,利在千秋。
二、要创新发展
历史证明,戏曲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发展。戏曲要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否则可能会沦为博物馆里的“文物”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传统局限的超越,也是优秀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和成功原因。齐白石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创新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能脱离艺术本体,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东施效颦。创新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运用新科技传播弘扬戏曲。未来已来,要创造戏曲的“新程式”,反映新生活,以适应新时代,特别是青年的审美需求。
艺术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创新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我们老讲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我觉得他们也是戏曲的未来。
三、要培养人才
戏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是剧团建设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一大批: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戏曲院校和文艺院团要承担起培养艺术人才的责任,要有务实管用的举措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以我的经验,检验一个剧种的发展情况,要看是否做到了“三有”——有名团、名剧、名角。否则,其他活动搞得再花哨也没用。
四、要持之以恒
昆山举办“百戏盛典”,对全国现有的348个剧种进行了全面检阅,难能可贵,贵在坚持。与此同时,昆山还筹建了戏曲博物馆,为百戏盛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得到全国戏曲工作者的一致赞扬。我建议,有关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在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出人、出戏、出效益”的中心任务,抓人才、抓创作、抓演出,形成百戏盛典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坚持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当年,“昆山雅集”历时十几年,雅集50余次,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雅集之一,为昆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百戏盛典的序幕已经拉开,开场很精彩,全国的戏曲工作者和广大观众都期待着接下来的演出好戏连台、更加精彩。我希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将昆山打造成新时代的戏曲圣地,为推动中国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