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曾定下一条祖制,即:异姓生不能封王。

朱元璋的洪武元年算起,到崇祯十七年止,大明长达276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个生前得封王爵的异姓王——仅有“忠勇王”金忠是个例外。

金忠原名也先土干,先祖是元世祖时期的恒阳王也先不花,其本人在北元集团有很有声望,却为阿鲁台所深忌,于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北征时投降了明朝。

朱棣用兵急如风雨,前面的三次北征,把北元残余势力打得屁滚尿流。

这第四次北征,北元军队知道他来了,远远避遁,连个照面也不打。

朱棣惆怅加愤懑,只好沮丧地空手而归。

哪料到也先土干风尘仆仆前来投奔,一时喜出望外,把朱元璋定的祖制扔一旁,赐其“金忠”之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忠虽得封“忠勇王”,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王,从“命坐列侯下”一语可知,待遇还低于侯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王爵。

饶是如此,金忠也已经乐开了花,史称:“班师在道,忠骑从,数问寇中事,眷宠日隆。”

朱棣的第四次北征发生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二年,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金忠的极力鼓动下,朱棣又发动第五次北征。

而在这次北征中,朱棣仍旧“不遇敌”,并在班师途中离开了人世。

由是,后世有史家怀疑金忠并非真心投降明朝,而是作为一名间谍打入大明高层,并加害明朝皇帝。

而且,《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卷二十五有提供了这样一条佐证:“忠勇王自请招安鞑靼,扈驾而行,未知去向。皇帝行在所雨冰如瓦,军人或折臂或碎头而死,马亦多折项而死。皇帝以此,劳心而崩。”

按照这条记载,似乎是金忠有意鼓动朱棣出征,并导引朱棣到了一个环境恶劣的处所,然后自己偷偷玩失踪,最终,六月大冰雹不期然而至,“皇帝行在所雨冰如瓦,军人或折臂或碎头而死,马亦多折项而死”,朱棣因此“劳心而崩”。

不过,查《明太宗实录》和随军人员杨荣所著《北征记》,金忠并非中“未知去向”,他和陈懋同为前锋,且在六月之前,一直与朱棣所在的大军在一起。直至六月十六日(己未),朱棣“命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师前进”,他才脱离大军前去搜索阿鲁台。并且在六月二十日(癸亥)也返回了大军。朝鲜人之所以记金忠“未知去向”,那是他们身为外人,不知明军部署而已。

如果摒除掉金忠是间谍的成见,则金忠鼓动朱棣发起第五次北征的出发点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其不过是希望借助明军的力量一举摧毁阿鲁台以泄己愤。

《明太宗实录》卷二六七记:金忠鼓动朱棣再次北征的理由就是不断陈述鞑靼阿鲁台“弑主虐人,违天逆命,数为边患”。

金忠是否谋害朱棣,不妨从《明太宗实录》和《北征记》全程跟踪朱棣从宣布班师到死亡这段时间里其本人的表现。

班师时间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六月二十一日(甲子),朱棣亲率骑兵为东路,武安侯郑亨率步卒为西路,“期会开平”。

七月十四日(丁亥),朱棣在帐殿中询问中官海寿何时可以返回北京,并别有用心地对随行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说了一番话:“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悠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似乎是在交代后事。

从朱棣急于回到北京、并向杨荣传递将“军国事悉付”皇太子朱高炽的迹象来看,他应该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了。

《明太宗实录》卷二七三记:七月十六日(己丑),朱棣到达苍崖戍后“不豫”,让大军“严部伍,谨哨瞭,毋忽”。

七月十七日(庚寅),朱棣到达榆木川,《明太宗实录》,卷二七三称“上大渐”,他急匆匆地召见英国公张辅,留下了“遗命传位皇太子,且云丧服礼仪,一遵太祖皇帝遗制”之言。

七月十八日(辛卯),明太宗朱棣在榆木川驾崩。中官马云等立即会同大臣杨荣、金幼孜商议,“以六师在外,秘不发丧,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议丧事一遵古礼含殓毕,载以龙辇,所致御幄朝夕上食如常仪”。

七月十九日(壬辰),明军至双笔峰,杨荣与海寿驰讣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即位后,称赞金忠,说:“卿,朕金日磾也。”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朱瞻基即位后,于宣德三年(1428年)北征兀良哈蒙古。金忠踊跃请从,有人担心他会一去不返,朱瞻基却力排众议,同意其带兵出击。最终,金忠擒获几十人并牛马来献。

宣德四年(1429年),加金忠太保。

宣德六年(1431年),金忠老病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