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女性自我蜕变和解放,愿你面向太阳,坚定而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原生家庭中孩子的伤痛,都是因为孩子不被允许也没有办法去向父母表达恨意。特别有感触。

明明是最亲的人,却伤了我。明明是我爱的人,却令我失望。明明心里有痛苦,却无法去表达,无法去恨,无法去爱。感觉被卡在那里。

我的童年就一直在这样拉扯的状态中度过,对父母有想法、有抱怨、有期待,无法爱也无法恨,连表达自己的空间都没有,只能被动的承受着父母的一切,甚至还要去讨好他们,以至于自己不要过的太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关系是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也不可能没有情绪,无论是朋友、工作、还是家庭,尤其是亲密关系,如何去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比较亲近,有时候我们忘乎所以的表达,在不自知时逾越了界限,无法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边界,于是伤害就会产生,如果对方可以表达情绪,那么就会好很多,可以提醒我们在保持亲密的同时,也要给与对方空间和独立性

这个还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平等性,在很多关系中,都是不平等的,通常都是比较强势的一方可以为所欲为,弱势的一方会承担更多以及包容,这样的模式是无法长期维系的。所以,要允许一个方式让彼此都可以充分的释放情绪和表达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在孩子教育中,我也一直在摸索,到底该如何相处,是否为了避免冲突就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是否要一味的压制,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性,更加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不准哭,不准犟嘴,不准反抗等等。

同样,我也会和孩子发生冲突,但我知道,即便对方有了情绪,但我还是需要温和的坚定自己的立场,那势必就会有一些冲突,而后来在和孩子的冲突中,我发现了他的一个模式。每次冲突后,他会跑到小房间一个人喃喃自语:我恨你,妈妈。我再也不喜欢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我很生气,想要去阻止,后来忍住了,那只是他自己在自己的空间里释放,我为何要去干预?他只是在释放情绪,他需要表达对我的情绪,这是个很好的处理方式。

他可以表达恨意也就是情绪。一瞬间,我释怀了。在那个瞬间,他需要释放对我的情绪,这个行为并非是坏的,也是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的,那一刻的恨并非是真的恨,而是情绪的释放而已,他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释放情绪,那是他的处理方式,和我无关。

果然,在他发泄之后,冷静下来,他都会回来和我做深度的交流,有时候是认错,有时候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请求我以后是否可以这样做,他就会更舒服一些。于是,我会根据情况欣然答应,直到我们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沟通模式,即便他是个6岁的孩子,我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他也会感受到慢慢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一个母亲,更多的是要做一个容器,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冲突发生时或者之前就要清晰自己的情绪来源以及孩子的情绪是两回事,你要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要去处理,各自处理,互不干涉,大家冷静下来之后,自然会有反思,反而会增进感情。

想要营造好的亲子关系,在我看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的艰难,首先要搞明白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允许孩子表达需要和情绪,经常觉察,不逾越界限,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需要都自己来负责,时间一长,就会发展出有界限的、独立的、和谐的健康关系。加油,宝妈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吴洁,心理咨询师,自媒体情感及心理专栏作者,专注女性自我蜕变和解放,希望可以陪伴你左右,为你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