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李渊在公元617年年起兵的时候,年长的只有三个,李建成29岁,李世民20岁,李元吉15岁。紧排在李元吉之后的第五个儿子楚王李智云,在李渊起兵时被抓,死在了长安,时年14岁。排在他之后的年龄更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兵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分别册立了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这样的安排在当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问题在于李渊虽然称帝,但是全国没有统一。与李渊唐朝并存的势力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足有十几处。

太子李建成的首要任务不是领兵出征,而是坐镇长安,招降纳叛输送粮草之余,是学习如何治理国家,这并不说李建成的才能不堪重任,这其实是李渊特意的安排,高祖忧其(李建成)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

而李世民和李元吉的主要职责是,代父出征,继续扫平各处的势力。李渊从太原起兵时,李世民是与李建成一同领兵出征,先破宋老生,再围屈突通,又联手大破长安,李渊得以进驻长安城,鉴于当时隋炀帝杨广还在世,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另立杨侑为傀儡。

这期间,李世民的表现是可圈可点,颇有章法,这让李渊比较放心,逐渐将军权下放给李世民。

后人对定都长安的朝代,有过这样的描述,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之后,李世民也是按照这一步骤,巩固长安西北防线,扫平薛举薛仁杲父子势力。当然了,也有李渊的功劳,运用手段安抚住了称霸西北的李轨,稳固了长安。

这段时间,李渊父子四人因外部的环境,还能相安无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随着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以及李世民的一些所作所为,使得李渊对李世民有些不满了。但还没有发展到偏向李建成李元吉的程度。

只是在杀刘文静时,父子产生了一些隔膜,这是源于李世民与突厥的贵族交往过密的缘故。李世民与执失淹,阿史那苏之子阿史那忠等人皆有交往,而突厥当时势力庞大,北方的割据势力相继向突厥称臣,李世民与突厥交往过密,有“挟之以自重的”的嫌疑,使李渊感受到李世民不好控制之外,还透露有一丝威胁在其中,李渊不得不提防。

而刘文静是当时唐朝出使突厥的重要使者,又与李世民关系紧密,可以说刘文静的被杀是李渊切断了李世民与突厥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此时不过是武德二年。

为什么李渊不再此时趁势将李世民的军权剥夺,专心培养太子的?

还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关东还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依然存在,北方有突厥见缝插针似的扶植各种势力在其中渔利。

虽然王仁则和窦建德之间也有矛盾,相互制约了对方的发展扩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鱼水之情,这并不是说谁离不开谁,而是双方势力几乎对等,谁也奈何不了谁。可是一旦有一方被其他势力兼并,那么自己这一方也是岌岌可危。

所以,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出兵洛阳时,窦建德可能拼死救助王世充。

鉴于这种形势,外加李渊保持太子守位的观念依然没有改变。李渊还是令李世民总领军事大权,东进洛阳。

不过,李渊并不是一点控制的手段没有用出,他派了四子李元吉担任李世民的副手,拆分李世民的军权,分享李世民的功劳。

但是,李世民的威望早已树立起来,并在攻入洛阳之后,大肆收取积李密王世充窦建德三个势力耗费多年积累锻炼的人才,将关东有些名号的文臣武将悉数网罗,组成了日后赫赫有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智囊团以及武将团。

一同去的李元吉只在一场伏击战中,展露了一下军事才能,其余多是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列阵而已。军功是分走了李世民一部分,但人才却没占住几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在这时,李世民以他本人的身份承诺了叔父李神通洛阳附近大片良田,以及李渊后妃持李渊手令讨要珠宝良田不给,裴寂奉命劳军等诸多事件,使得李渊开始反感李世民的越权。李渊对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这之后,受到猜疑的李世民就很少出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这也是李渊陷入争斗的开始,也是李渊偏向和支持李建成李元吉的开始。面对李世民的咄咄逼人的威势,李渊期望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平定关东刘黑闼等势力,获得声望的同时减弱李世民的威望,使李世民兄弟三人能够和平共处,共享富贵。

但是,李世民的军功加上文学馆的开设,使得他已经不是仅仅代表他个人,更代表的是以他为中心形成的小团体,李世民小团体的扩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圈子减小,这种博弈竞争越发趋于明朗化,李建成和李元吉精心应对,但不足以遏制住李世民小团体的继续扩大,就逐渐生出了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想法。

武德七年六月(624年)杨文干事件爆发。李渊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杜淹(李世民一方),王珪(李建成一方)被贬。

紧接着又有迁都之争,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力劝李渊迁都,而一向坚持与突厥联合或者是交好之后借势的李世民,一改常态执意以武力对抗北方突厥,得到了一直不愿和突厥扯上关系的李渊的肯定而获得上风。李世民再次获得了李渊的支持,使李建成产生了压迫感。决定或消灭李世民或瓦解其小团体,或收买,或借助李渊的权势,瓦解李世民依仗的学士和武将,但效果并不大。

直至,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胜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权力的争夺,使得父子四人不再有往日的情分。李渊的犹豫以及对三位爱子的心慈手软,使得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之间的争斗越演越烈。

李渊的其余诸子,一是年幼,二没有前期的积累,三不是嫡子,因此多没有参与争斗。待到年长之后,依然是按捺不住欲望,还有几人参与了反对李世民的谋反以及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太子之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