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后代的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当时,经常扰乱中原,令人困扰,难以征服;二是像其他古代游牧民族一样不乏完整传承的例子,如先秦肃慎是后来的女真,现在是满族。战国时代的东胡是以后的鲜卑、契丹、大辽以及现在的达斡尔族,还有例如唐朝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室韦,也就是现在的蒙古族等,种类繁多。而只占历史半壁江山的匈奴后人却是难以找到的痕迹,就像月亮突然隐藏起来,留下了满天的星星一样,找不到一丝痕迹让人显得略有失落。那么,古代的匈奴人有后代吗? 如果有的话,现在的后人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现在很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找到一个“纯正”的匈奴后裔。匈奴的演变非常清楚。一个人走向西方,加入了陌生和困惑的欧洲,另一个走向南方,加入像浩瀚的大海一样的中国。因此,我们只能整理匈奴消失的过程,寻找匈奴留下的线索,但找不到“完整”的匈奴人。

匈奴起源于我国的阴山、大青山一带,他们的祖先是夏后氏淳维,也就是说和我们汉人一样,同属炎黄子孙。但匈奴的演变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整合了许多不同的民族部落。 因此,他们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分别为荤粥、戎狄、戎翟、义渠、山戎、猃狁等。 直到战国中期,他们才有匈奴这最终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本来是要像猎犬和野兽一样凶猛的,事实上并不是虚名。 战国时期,战国时代最早修的建长城的是秦,赵,燕三国,秦,赵长城是防御匈奴的作用,燕长城是防御东胡。然而,当年匈奴的实力比东胡弱,甚至对西边的大月氏也怀有敬畏之意。 因此,有一种理论认为,匈奴被夹在东胡和月氏中间受气一说。但是从最开始,从头曼单于(第一位单于)开始,匈奴就拥有了称霸草原的实力。 当时,中原大地是被视为第一位中国皇帝嬴政的天下,头曼也想往南扩大利益,于是两个雄主登台,只得你死我活。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实施了大将领蒙恬“清除”战略,一口气把筑巢于河南地的匈奴从高阙塞赶出。后来,秦始皇命蒙恬一边驻屯,一边集结民力,连接原来的秦、赵、燕三座长城。 显然,后世文人对秦始皇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何不彻底征服匈奴,都能统一六国,为何不能将匈奴“一锅端”呢? 其实不是秦始皇不想,而是根本做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冷兵器时代的草原大漠的战争比攻占城堡复杂得多,中原王朝的缺点不是武器装备,而是军马的劣势和后方补给,甚至气候的原因都不能忽视。因此,中原王朝只适合引诱敌人,包围和消灭敌人,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寻找匈奴。 比如公元前244年,“赵破匈奴之战”非常成功,其原因是“诱敌深入”计划的实施得以完善。秦始皇是明智的。 如果不能重现赵国的成功,就应该进行积极的防守,但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问题。

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前209年),中原战火再起,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逐月氏,白羊楼烦,捣毁东胡,控制北部屈射,带领匈奴走向繁盛。因此,西汉建立时,汉匈战争完全是以贫穷和软弱进行的。但是高祖刘邦豪情万丈。没有把匈奴人的眼里,结果是,200年前的冬天在白登山被困了七天七夜。因为刘邦的折戟沉沙,所以后世汉朝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是非常软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才华横溢,16岁成为接班人,18岁制定了反击匈奴的策略。一是派张骞到西域,联系西大月氏,成立“破匈奴右臂”联盟;二是育好战马,训练士兵,制作精良武器,积极备战。客观来看,汉武帝的这两套方案是非常正确和恰当的。首先,匈奴在汉初在西域设立了“僮仆都尉”,使西域各国成为他的“供血站”,汉朝切断此供应链是必要的。虽然张骞往返西域20多年,到月氏国游说失败,似乎没有什么收益,但最终却与乌孙国结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汉朝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也让西方世界彼此对汉代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汉宣帝时期,“断匈奴右臂”联盟的作用尤为明显,并且加上汉武帝时期军事手段的重大效果,因此汉宣帝以乌孙为据点,于公元前六十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结束匈奴“翻身”的可能性。此后,匈奴经历了饥荒、内部分裂、其他草原部落围攻等一系列打击下由盛及衰。因此,代表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于绝境下,在公元前51年到长安跪拜汉宣帝,正式成为大汉臣民。 在最初的36年里,大汉独自消灭了北匈奴,呼韩邪回到家乡。 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娶了王昭君,向汉元帝磕头,使匈奴与汉人结为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建立后,匈奴继续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当年呼韩邪单于归汉的情景再现。 南匈奴回到汉朝,被安置在边境,与汉人生活在一起,北匈奴继续在草原上游荡。北匈奴就像一只惊弓之鸟,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消灭。所以在汉武帝时期,被窦宪大将军几次攻击,再也无还手之力。 公元93年左右,匈奴人部分选择西迁,另一部分则被鲜卑(东胡分支)兼并。 也许有人认为匈奴的历史应该到这里结束了,其实还很遥远,他们只是蛰伏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末年,曹操将匈奴分解为五个部分,分别置于汉朝边境,与汉人共同生活。 因此,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匈奴人几乎都有汉姓。然而,西晋建立后不久,“八王之乱”就发生了。 汉姓匈奴刘渊举着“刘阿斗”子孙的旗子率部崛起,于公元308年建立汉朝,被后世称为北汉。 北汉在刘源子孙刘和,刘桀、刘聪传了11年就灭亡了。刘桀之后,刘渊义子刘曜,建立了被称为前赵的政权。 但前赵依然是昙花一现,成立仅10年就被羯族人石勒攻灭。 至此,代表了屠各匈奴分支就此消失,剩下的与其他民族融合。

屠各匈奴灭亡后,匈奴其他分支登上历史舞台,露出一瞥。 分别是稽胡、弗匈奴和卢水胡。

卢水胡是羌人,南匈奴,月氏族等民族的融合。 公元397年,部落首领蒙逊成立北凉政权。 此后,北凉在甘肃一带和河西回廊附近实现纵横交错,经营了60多年,但最终被柔然所灭。

铁夫匈奴是从匈奴(父亲)和鲜卑(母亲)融合而来的。 公元391年,铁夫匈奴被北魏消灭 ,刘屈子逃到后秦,后来成立大夏政权,并出名了一段时间。 大夏最终被北魏灭掉,剩下的与鲜卑和汉族融合。

稽胡也属于南匈奴。 稽胡生活在现在陕北和山西之间的山谷中。隋文帝时代归顺朝廷,隋炀帝时代由首领刘龙儿率领下反叛,但是被镇压了。 唐初,刘六儿率部归顺,不久叛变。 太子李建成奉命征讨,稽胡全军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综上所述,南匈奴的结束已经明确,他们在西汉后期与东汉时期与汉族融合,部分融入鲜卑。从西晋到五胡十六国,已半汉化的匈奴要么被战争消耗,要么与鲜卑、汉等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匈奴基本上被“淹没”在其他民族的大海里。隋唐时期的延续,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匈奴,而是后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目前北方一些汉人并不排除与匈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真正的”匈奴却再也找不到了。 华夏大地上的南方匈奴就是这样一个结果,那么,北方匈奴西迁的情况如何呢?

北匈奴的尽头

北匈奴向西移动,最终进入欧洲,并不是一直向西,而是走着停着,前后持续了近300年。 此后,这个好战的民族在首领巴拉米尔、鄂克塔、卢噶斯、阿提拉、乌单等领导人的指挥下,战斗到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相继征服了东、西哥特王国、东、西罗马等,于444年建立了匈奴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53年,阿提拉娶了一个19岁的勃艮第女孩伊尔迪科。 新婚之夜暴死。 随后帝国也衰落了。公元454年,匈奴人在班诺尼亚战争中被东哥特人和吉尔代人打败,标志着匈奴帝国的灭亡。 阿提拉的三个儿子向西罗马投降,而另一个邓西克则逃往南俄罗斯。

综上所述,向西移动的北匈奴和南匈奴的命运差不多,他在向西的过程中又和许多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最终消失在欧洲大陆上。 因此,遗留下来的匈奴只能融入其他民族。 就像一滴水落到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