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23日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这里将向公众全面呈现三千多年前辉煌灿烂的殷商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墟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安阳市文物局供图

“殷墟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268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等,总投资估算约10.6亿元,计划2022年底建成开馆。” 奠基仪式上,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介绍说。

“博物馆的建设圆了中国考古人陈列展示殷墟出土文物的一个梦。”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奠基仪式上讲话时指出,殷墟发掘涌现出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郭宝钧、夏鼐等考古学泰斗,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出土文物数量多达上百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已达50000余件。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表示,殷墟现有文物展示区陈展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新展馆将全面展示殷墟丰富文化内涵。

“随着博物馆的建成,这里将从考古现场变为人们走进远古历史、感受悠久文脉、升华思想境界的重要基地。”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余新华表示,将传播好历史研究成果,帮助人们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

去年12月份,安阳就曾传来喜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工建设,预计8到10年后,一个完整的3000多年前殷商都邑布局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将标志着殷墟遗址环境整治及保护展示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墟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安阳市文物局供图

殷墟的第一次发掘,被视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殷墟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

殷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考古已经走过90多年了,作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价值之大、地位之高、意义之重不言而喻。“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

1928年10月13日,身穿长袍马褂的董作宾在殷墟挥出的第一锹,揭开商代都城的冰山一角,开启中国90多年来对上古文明的探寻。90多年殷墟考古发掘,确证了商王朝的存在,中国早期历史探寻从此有了支点。

“恍惚间,商王朝从地下苏醒。武丁和妇好并肩而行,贞人在占卜,士兵在操练,祭祀如期举行。宫殿区外,两纵三横的道路上马车奔驰。密集的邑聚间,行人你来我往。不远处,西北流向东南的人工水渠南岸,铸铜作坊火花飞溅……”

支撑起考古学家如此浪漫想象的,是历代考古人对殷墟这座3000年前商都考古的丰硕成果。从这里出土的甲骨文、铜器、玉器、建筑基址及丰富的祭祀遗存,加上多学科跨领域研究,让上古商都“复活”。

3300多年前的“盘庚迁殷”,因写入中学历史课本而妇孺皆知。如今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曾是殷商王朝中心区域。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90年前,人们对商王朝的认知仍停留在《史记》3000多字的记载中。考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撰写方式。自董作宾在殷墟挥出第一锹后,由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担纲的殷墟发掘头10年,初步确认了安阳小屯村一带为商代晚期都邑。

小屯,这个普通村庄从此声名鹊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立即派人,恢复因战火而中断了十几年的殷墟发掘,掀开了殷墟考古的新篇章。工作重点也从小屯扩大到了其他区域,大量刻辞甲骨、手工业作坊、防御沟、家族墓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等相继发现,大大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以小屯为中心,一个个新地名不断出现在考古报告里。

“近些年来,在传统殷墟保护区之外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被划定在殷墟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重要遗迹。” 作为长年坚守于殷墟考古发掘第一线考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说。

殷墟的范围有多大?以往认为,只有以安阳小屯村为核心的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辛店铸铜遗址发掘领队孔德铭表示,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大殷墟”并不局限于殷墟保护区,其面积远超36平方公里。

这一判断来自对辛店遗址的发掘。据了解,该遗址发现于2016年4月,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直线距离10公里处,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晚商铸铜遗址。

2016年和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这里进行了系统发掘。孔德铭说,辛店遗址共出土陶范1.2万余块,青铜器8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46件,30多件带有“戈”“戈齐”“□戈”等字样的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店商代铸铜遗址B区工棚式铸铜作坊出土的铸铜工具及铜块

“‘戈’族是商代重要的氏族,在殷墟的铁四路、戚家庄、大司空村等地也出土过同样的铭文。”孔德铭认为,这表明辛店遗址是晚商都城东北部一处重要的政治、军事屏障,与殷墟保护区的内涵相同,共同构成“大殷墟”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邑商”。

专家们认为,如此认识无疑为研究殷墟时期的王朝统治模式、军事防卫、青铜礼器的生产与分配等诸多问题打开了新的闸门。

同时,《甲骨合集》36535:“辛卯……王于……天邑商无”这一发现也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专家表示,史籍中常用“大(天)邑商”形容殷都规模之宏大。譬如,《甲骨文合集》中,有“辛卯……王于……天邑商无”的表述,《尚书多士》也有“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的记载。

何毓灵认为,辛店遗址的发现证实史料所言不虚。“该遗址主要生产青铜礼器,这一般在都城内才有。”

由于历史原因,殷墟内各处铸铜遗址保存并不完整,给后世研究带来困难。何毓灵介绍,因埋藏较深、后期人类活动较少,辛店遗址保持了熔铜、浇铸等环节,对研究商代铸铜工艺意义重大。

“之前发现的商代大型铸铜作坊规模多在10万平方米左右,辛店遗址约是它们的十倍。”何毓灵说。

据了解,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县辛店集西南部,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长约750米,时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的一至四期。

孔德铭表示,辛店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晚商铸铜遗址,为研究商代“生产、居住、丧葬”合一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有力证据,丰富了“大殷墟”的文化内涵。不仅为研究晚商都城范围提供了一手资料,其南段还发现了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等先商遗迹。

据悉,除辛店遗址外,近3年来,在安阳城市建设考古中,他们又陆续在安阳市新人民医院、殷都区贞元广场南侧、安阳文体中心(在建中)等多处发现商代铸铜遗址,这些点都在殷墟3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外,这也更加印证了“大殷墟”的说法。

“3000年前的商代中国人怎么生活?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事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艾兰教授,20世纪70年代就曾来过安阳。她研究了一辈子甲骨文、青铜器,与中国古人对话依旧令她着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借助考古发现和破译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穿越3000多年,感受一番商人“主食小米”“有肉才欢”“嗜酒如命”的饮食习惯。是的,商人的主粮就是小米。为此,考古学家唐际根曾建议当地政府注册“殷墟米”的商业品牌。

“商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分大食、小食,主要的烹饪方式是蒸煮,羊、牛都是切成大块蒸煮着吃。商代没有桌椅,商人吃饭、聊天、做工都膝盖着地,因此殷墟遗址出土商人骨骼、膝盖骨上常有磨损痕迹,脚趾骨上也有疤痕。”唐际根说,商人还十分喜欢饮酒,青铜器中,相当多的是酒器。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马车。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车马坑,是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

当时的人们还能认识50多种疾病,除了使用药物,还会应用针砭、按摩等治疗方法。

“商代王室生活还是很美的,国王住着四合院,住地附近有池塘,驯养着丹顶鹤、褐马鸡等珍禽宠物,闲时可以到池塘边散步。”唐际根说。

90多年,从未知到已知,考古学家不仅能粗线条描绘出“大邑商”(商人自己对王朝都邑的称呼)的大致样貌,还获得了许多细节。然而真正把一座王朝完整再现,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现在整个殷墟挖的面积可能还不到百分之五。”何毓灵说。

1999年新发现的洹北商城与殷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一体还是两都?殷墟跟周边,比如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有何相关?商人为什么崇拜祖先,又有着怎样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墟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殷墟是考古研究的一个小宇宙。它有太多的谜题,每解开一个谜就会有更多的谜出现。”唐际根说。

从最初的挖甲骨、挖墓葬、找城墙,到现在的都城布局、都邑生活研究,考古学家正致力于解析殷墟的社会结构和复杂程度,他们期待着,“大邑商”这张图能描绘得更清晰,更多像妇好这样的人成为我们认识的人。

几千年时光流转,辉煌的王朝只留下了斑驳的文物和残缺的遗迹。从慕名而来、匆匆“踩点”,到关注殷墟、品味文明,深度探访殷墟的游人逐年递增。

“结合新的发现与发掘,特别是地形 、地貌 、路网、水系等重新认识宫殿区与王陵区的范围、内涵、联系成为当务之急。结合洹河北部区域道路的新发现,从布局的角度看,重新探讨、解读殷墟都邑已成为必然。” 何毓灵表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合作研究始终是殷墟研究坚持的方向。”何毓灵表示,殷墟也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殷墟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也希望殷墟的国际合作研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来源:今报安阳、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张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