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这件事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单词辨析,热热身。

中国足协(形容词,adj)。

含义:懒政的、半途而废的、不够精细的。

(以上纯属调侃,100%玩笑,切勿当真,以下是正文)

一件原本能够起到正面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事儿,又一次被“好事做坏”,懒政之下,好事也变成糟糕的举措了。唉,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先说说为什么我认为“限制球员薪水”本身算是一件好事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个人对中国足球在职业联赛层面(尤其是中超这样的顶级联赛)的疯狂撒币的所谓“市场经济”热潮,都是颇有微词的。说点老生常谈的吧,当我们拿中超和咱们东亚怪物方的两个老对手&老邻居——日本韩国的J联赛和K联赛作横向对比的话,就会发现,竞技水平和中超联赛伯仲之间、甚至还犹有胜之的两大字母联赛,他们的球员们在收入方面却是被中超天龙人们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这些详细的数据,网上俯拾皆是,我们随手一查就能轻易得知,日韩球员在收入上比中国球员要少多少倍、中国球员的高薪又比咱们国家的普通人高多少倍,此处我就不赘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J1联赛职业球员们的大致薪资情况和数据。换算下来,这些日本联赛的球员们,薪资水平大概是中超球员们的30%左右。若是统计韩国K联赛球员的薪资水平的话,他们将只有中超球员们的10%。当然,中超大牌外援们普遍领取着的高昂工资,也是差距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少球迷朋友会拿出一下这些论调,来和本人持有这类观点的球迷们辩论:

“(中超球员)在那么多从业者中排到前100名,他们怎么配不上高薪?你在自己的领域排到全国前100,你也能年入千万”

“球员的职业生涯就那么十来年,他们要在十几年里挣够一辈子的收入来养老,你不能这么算薪水”

“市场化的职业联赛不该被政策管辖!这是非职业!这是体工队模式!”

“限薪后就这么点钱(国内球员税前年薪最高500万人民币),以后更没人愿意踢足球了!”

我只能说,拜托,有些人啊,麻烦不要在看到中超球员们拿着不合理的高昂年薪、几支财力充沛的豪强俱乐部一掷千金在无脑烧钱的时候,就仿佛自己也与有荣焉一般,大肆鼓吹“这是职业足球!他们配得上高薪!”“没钱玩不起就别搞足球”这种睿智言论(一般说出这种颇为社会达尔文理论之语的人,我都当他还未成年,暂不具备辩论意义)。那请问,那些人是否真的明白“职业化”、“市场化”这几个字眼在竞技体育层面的真正含义?土豪俱乐部能够背靠身后的金主财团,从而大肆烧钱,逼得下游那些想要小本经营自负盈亏的俱乐部不得不一起透支财力,这个情况叫“疯狂”、叫“夭寿”,唯独称不上是“职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应是对一项产业的长期规划;而球员的收入水平,是作为产业内部的个体追逐自我价值的指标,这两方面当然关系匪浅,但根本上来说,不算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任何的职业体育联盟所走的职业化和市场化之路,根本意义都是为了让俱乐部和参与者们可以长久地生存经营下去,能够平衡收支、做到自负盈亏、最终细水长流地让一家俱乐部、一支球队能够尽可能地持续经营下去,让围绕着它们过日子讨生活的从业者们(也就是足球产业的青训教练、康复师理疗师、乃至球队训练基地的保安大叔和草皮维护人员等等)也能靠着这份工作养家糊口,这才叫市场化,这才是职业体育。通俗地说,也就是让顶尖球员能够领到匹配自己水准的高额工资,同时也要让数量多、比例高的低级别球员、底层从业者等等人士,也能够养活自己(类似足球产业版的‘耕者有其田’),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又稳固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用我多赘述,对中国足球有所了解的朋友们应该也都清楚,我们现在的所谓“职业化”和“市场化”,真的有做到这种程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多少中甲、中乙联赛俱乐部挣扎在解散与艰难运营的边缘,就有多少倍数的低级别职业球员挣扎在欠薪、无力养家的温饱线上。而且,很多风头正劲、一掷千金的中超俱乐部们,他们撒钱换好成绩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出于“打造豪门球队、为国争光”这几点上吧?足球,有些时候也是充当了敲门砖的作用。因此,当这块砖把门敲开后,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没有继续用刚开始的热情,继续维系下去的有力原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咳咳,扯远了,回过头来继续说。综上所述,中国足协本次在苏州会议上决定进行比之前一次“限薪令”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原因还是在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来让各支俱乐部节流、通过政策调控的手段来强行降低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们的军备竞赛。6亿人民币的“支出帽”和超额之后严厉的扣分规定,当然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了。既然每家俱乐部都只能花费同等水平的开支,那么通过大幅交易实力派球员来擢升球队实力的招兵买马老套路,势必是没法频繁使用了。各支球队只能把注意力放到内部挖潜上,通过从梯队选拔实力突出的年轻人,来起到补充竞争力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来,乍看之下,足协的想法,倒还算是蛮好的?那么,为啥本人在开头还要这么评价中国足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敲定如此重大的改革、制定如此强力政策的决策者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现在却因为足协一如既往的“懒政”属性,把一件原本是往好结果、好方向走的事儿,做得有点不尴不尬的。在此事上的“懒”,更多地体现在了足协相关的“一刀切”的标准之上。

举例来说,个人认为比较不合适的政策,还是在这条各级别联赛的开支上限上。中甲中乙我不熟悉,这里就先不多说了。关于中超球队统一的6亿人民币的年度“支出帽”,窃以为,针对中超目前贫富差距相当大、各支俱乐部活法层次不齐的状况,足协应当多设置一些有关小范围内提高某支队伍支出帽的浮动条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像恒大、国安、上港等每年都志在争冠的队伍,在施行新的薪资制度后,他们队内势必会有一大批拿足国内球员那500万级别薪水的国脚级球员。那么,既然这些俱乐部在薪水开支上比较高了,那也就意味着,在俱乐部其他层面上,支出势必要有所减少。而青训经费,自然也在受到影响的支出范畴之内。这就是足协这“一刀切”卡支出总额的失算之处了。在我看来,俱乐部在青训项目上的支出,应当单独列出,被视为一项“造福中国足球未来”所必需的重要开支。而像鲁能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重视青训的老牌球队,其青训投入的数量和开销,更应该被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大俱乐部别的开支都可以削减,唯独青训这个基本盘,绝不能动。

那么,足协可以怎么个重视法呢?譬如说,作为对一些球队深耕青训方面的勉励,在每年的青超联赛中,足协可以考虑依据各俱乐部梯队的成绩排行,来为这些俱乐部提供一些额外的“开支豁免金额”。即是说,对于花了大价钱大成本来搞青训的球队,为了能够保证他们能够继续在青训事业方面投注往常一样的热情和力度、不要被足协一刀切的支出帽政策卡住喉咙。而上述那条我个人“一拍脑袋”随意想象出来的奖励条款,只是那么多也许可以采用的手段中的一条而已。而有关这些“支出帽浮动条款”的考量,本来可应该是作为决策者的足协高层们所该好好思考、好好敲定的啊!你们可都是吃着公家饭、身居高位并应当尽力想出完善政策的领导者们,怎么能够列出如此“懒政”的一刀切政策呢?最起码,“抄作业”总可以吧?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法案、NBA的工资帽制度,哪条不是相对成熟的政策条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可惜的是,这次足协在酝酿薪资改革的过程中,虽然的的确确比平时那种“一拍脑袋,有了”的作风要好了不少,称得上是“多拍了几下自己的脑袋”,可惜还是没能想得足够彻底(也许是懒得想),让一桩原本可以受益匪浅的好事儿,变得有些不伦不类了。当然,虽然我个人比较看好这次限薪过后的中国职业足球体系的发展情况,但毕竟口说无凭。所以,只能拭目以待下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