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战斗机在天空翱翔相信是很多朋友的梦想,但我们也知道,空中飞行常常伴随着危险,战斗机一旦发生故障,飞行员还可以跳伞逃生,那么在非战斗情况下,飞行员跳伞生存概率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着这样的疑惑,迷弟赶紧到网上查了查资料。发现飞行员跳伞后死亡的例子并不鲜见。今年10月29日台军一飞行员驾驶一架F-5E战机训练时,突发发动机故障,飞行员跳伞后,坠入台东外海,由于被伞绳缠绕,该飞行员最终溺水后不治身亡。再比如我们熟知的在中美撞机事件中牺牲的王伟,还有2016年牺牲的“歼十”女飞行员余旭,她们都跳伞了,可还是没能活下来。下面迷弟给大家分析一下,为啥跳伞了还活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一下,用老祖宗的“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来概括最为恰当。

“天时”就是跳伞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知道战斗机飞行员靠的是弹射跳伞,就是在需要跳伞时,按下弹射按钮,座椅上的火箭点火将人和座椅一起弹射出舱外,然后降落伞自动打开。这种弹射方式就决定了,弹射按钮按下的时机非常重要,弹射时飞机的高度、飞行姿态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就会造成跳伞失败。要想成功,飞机需要保持在一定的飞行高度,一般来说弹射最小高度为150--300米,这个很好理解,如果太低了,降落伞来不及完全展开,降落必然失败(当然目前最先进的弹射系统是可以零高度弹射的)。同时飞机需要保持正确的飞行姿态,这个也不难理解,试想一下,如果飞机在倒飞状态下,按下按钮会是什么一种情况,火箭会带着你以更快的速度往地面砸去,另外姿态不正确也会影响开伞姿态,导致开伞失败。余旭跳伞失败,就是因为弹射时机不好,弹射撞到僚机副翼导致。

“地利”就是着陆点的地理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伞的目的就安全着陆,这个着陆点环境如何很有可能决定生死,如果着陆点是海洋、湖泊、沼泽,又或者是雪山,密林,无人区,生还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就算是降落在有人区,还得当心高压电线、高楼、铁塔。正如这次台军跳伞的飞行员,他就很不幸地降落到海中,尽管救援力量很快到来,也于事无补。

“人和”就是飞行员自身素质和救援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行自身素质对于能否跳伞成功有着决定性作用。事实上在战斗机弹射救生过程中,座椅弹射的初期(离开座舱的时期)对于飞行员来说才是最危险的时期,一旦离开座舱,实现人机分离,后边的过程都是程序自动控制了。飞行员必须进行针对性训练,准确掌握离开飞机时的动作要领,才能保证在弹射的初期身体不会受到巨大载荷的伤害,同时飞行员还要熟练掌握降落伞打开后着陆的技能,只有自身技能水平到位才有可能安全着落。同样救援力量配合也十分重要,如果能第一时间找到飞行员,给予及时的救助,飞行员的生还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可惜的是,飞机一旦发生事故,以上条件往往都不太好。这个也很容易理解,飞机发生不得不跳伞逃生的故障时,肯定都是大事故,那么飞行姿态,飞行高度必然难以保持,有时还要避开人员密集区,另外大多数飞行员还会试图挽救飞机,那么留给跳伞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天时”基本没有。“地利”更是只能碰运气了,要知道战斗机飞行训练都是在一些无人区的上空进行,那下面的环境可想而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人和”,但也没那么容易,飞行员做的逃生训练大多是不够的,因为不可能实战弹射,训练最多就只是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总之,飞行的风险很高,战斗机一旦发生事故,飞行员依靠跳伞逃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迷彩说,一位有态度的军事文化传播者,关注我不迷路。

文:迷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