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正所谓“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他们三个算是一起见证了,明朝最光辉的时期。而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三杨”之一的杨士奇

杨士奇出生于江西凤凰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来继父也去世了,他便跟母亲相依为命,一边教学一边侍奉母亲。他是五朝元老,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那么杨士奇历经了哪五朝呢?

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命大臣修撰《明太祖实录》,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许多有才之士相助,于是有人向朱允炆举荐了杨士奇。就这样,杨士奇进入翰林供职,成为当时的编纂官。

杨士奇作为编纂官,并无机会参与朝堂政事,也因为如此,靖难之役并未波及到他。朱棣登基以后,处置了建文旧部,杨士奇便不算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

朱棣很是欣赏杨士奇的才华,不久就将他提拔进内阁,杨士奇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机务。他很懂得为官之道,每次与朱棣商议完政事,他都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

众所周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外出征之时,就让杨士奇留下,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也是因为如此,杨士奇开始与太子结下深厚“友谊”。朱高炽欣赏杨士奇的才华,加上他本身喜爱文学,便常常请杨士奇为自己讲书。

杨士奇认为太子仁德,是未来君主的不二人选,但朱棣心中仍有犹豫。汉王和赵王不满大哥当太子,总是找机会陷害他。杨士奇知道朱棣开始生疑,便对他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后来朱棣听说汉王有夺嫡之心,他问了很多人,都不敢对他言明。只有杨士奇告诉他,大臣不敢议论汉王的事,不过汉王坚持不肯就藩,其中问题不言而明。朱棣经过考虑之后,便削除汉王两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熙

朱高炽一直敬重杨士奇,他即位后,晋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朱高炽与大臣议事时,只要看见杨士奇走过来,都会先询问他的意见,再问其他人的看法。对于杨士奇的建议,朱高炽不无赞同。

每当朱高炽有错误的决定时,杨士奇总是坚持上奏,直到朱高炽反应过来为止。因此朱高炽总是说:“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于是又让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三份俸禄,而杨士奇却主动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朱高炽统治时期,明朝渐渐走向强盛,有大臣上书,建议歌颂太平盛世,众人皆赞同,唯独杨士奇觉得不妥。他认为经过靖难之役,很多百姓仍然存在温饱问题,如今更重要是休养生息。群臣听后皆感惭愧,朱高炽随即赐其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宣德

朱高炽在临终前,命杨士奇为其书写遗诏,并召太子朱瞻基回来即位。朱瞻基即位后,命杨士奇修撰《明仁宗实录》。

有一天,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告诉他,先帝在位时,只有杨士奇敢于直言进谏,才得以让先帝及时纠正错误。因此太后叮嘱他,也要多听杨士奇的忠言,饶恕其直言不讳。杨士奇听后倍感荣幸,但态度仍是很谦虚。

此后,朱瞻基对杨士奇更加信任,就连微服私访,都要特地去拜访杨士奇。对于杨士奇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杨荣曾向朱瞻基揭杨士奇的短,杨士奇得知后,反而屡次替杨荣说好话。杨荣知道后很是惭愧,此后两人和睦相处,共同尽心辅佐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统

朱瞻基去世时,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辅政的重任,就落到杨士奇等老臣身上。张太皇太后有令,凡事都要先经过“三杨”商议后,才能做出裁决。因此在正统初年,明朝的维护主要靠“三杨”的功劳。

正统四年,杨士奇请求致仕,可是没有得到批准。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视“三杨”为眼中钉。他派人诬陷杨荣,他趁机煽风点火,多亏杨士奇出面,杨荣才逃过一劫。然而没多久,杨荣就去世了,“三杨”势力有所衰减。

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即使王振想要对付他,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他晚年却受儿子拖累,没等王振出手,名声就已经大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士奇的儿子杨稷仗势欺人,在外干出不少违法之事,御史相继弹劾杨稷。后来这些人,又把杨稷的罪名,全部加在杨士奇身上。朱祁镇知道后,下旨安慰杨士奇,还让他自行处理。杨士奇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论斩,以平息众怒。

之后,杨士奇主动告老还乡,皇帝应允。只是他失去儿子,名声又大为受损,很快便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享年八十岁。朱祁镇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贞”。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