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感到十分的惋惜:

杭州8岁女孩婷婷,身高已经达到了1米3,胸部也开始发育了。去医院一检查,发现她的骨龄已经达到了11岁,被确诊为——性早熟。

早熟不仅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还会影响成年身高,严重还可能导致癌症。

医生预测婷婷最后的身高不会超过1米5。婷婷为什么会出现性早熟?是怎么引起的?

经多方排查,罪魁祸首竟然是每天都在用的

塑料饭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发生后,学校号召家长给孩子带饭,超市里的塑料饭盒供不应求,几乎是每个孩子书包里的必备品。

塑料饭盒导致性早熟?究竟是怎么回事,还会有哪些危害?今天必须好好听小脉给你说一说!

1. 塑料饭盒里的「激素杀手」

轻便又好用的塑料饭盒之所以会导致性早熟,还得从一种添加剂——塑化剂说起。

塑化剂可以使塑料制品更加柔软、具有韧性和弹性、更耐用,被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塑化剂类似荷尔蒙,具有雌激素的作用,被称为「环境荷尔蒙」。

虽然一般来说,微量的塑化剂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免疫系统可以应付,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就会干扰到内分泌,导致癌症等。

对儿童的影响:

如果塑化剂进入还在生长发育的女童体内,相当于过量的雌激素诱导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现,也就是所说的性早熟。

塑化剂还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男孩生殖器变小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成人的影响:

塑化剂可以引发激素失调,危害男性生殖能力,致男性在性发育方面迟缓、精子生成障碍,严重导致不育。

塑化剂甚至可能会伤害人类基因 , 不仅可能致癌,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2. 塑化剂都是怎么进入人体的?

塑化剂不仅仅存在于塑料制品中,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

塑化剂在化妆品、清洗剂等众多行业都有相当普遍的应用。甚至也被一些无良商家用在食品中,代替较贵的棕榈油配制的起云剂,增加饮料的浓稠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塑化剂已经被禁止用于食品中,但是由于塑化剂很容易从塑料中脱离出来。所以,依然会通过食品包装和日常的接触进入体内。

(1)食品包装材料:

塑化剂进入人体的主要来源是食品包装,食物与塑料容器有较长时间接触,就会有塑化剂溶出到食物中,随着食物进入人体。

加热时温度较高,还会加速塑化剂的溶出。

(2)物体接触:

塑化剂又是定香剂,所以我们平时常用的浴室洗涤用品、口红、染发剂和指甲油等都可能会含有塑化剂,通过皮肤的吸收入人体内。

另外我们常见的塑料制品含有的塑化剂,如塑料书皮、雨伞、塑料玩具等,都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收进入体内。

特别是儿童,有时还会把含有塑化剂的塑料玩具含入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无法避开,可以这样「巧用」!

现实中想要做到完全避开塑化剂是不可能的,但想要避免塑化剂带来的危害也没有那么难,没必要过度紧张,只需要我们平时使用时多加注意就够了。

首先,最主要的是避开来源于食品包装上的塑化剂!看清塑料制品底部标示,只要使用正确,就会大大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小脉整理了我们能见到的塑料制品标志,其中1、2、4和5号是较为安全的选择,5号为唯一可以微波加热的材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平时的接触用品(如化妆品、儿童玩具、塑料书皮等),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廉价和来历不明,在质量上很难有保证。

4. 还有这些可以替代,环保又健康

很多时候,塑料制品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选择,以下这些材质环保又健康,你值得拥有!

  • 用耐热的玻璃餐盒代替塑料餐盒;
  • 用陶瓷杯、不锈钢杯取代塑料杯盛放热水;
  • 选保鲜膜时,选择保鲜纸,或是合成树脂保鲜膜和合成树脂保鲜纸,避免使用含有PVC或双酚A材质的。
  • 儿童玩具可以选择安全环保的木质玩具;
  • 塑料书皮换成牛皮纸或者布艺书皮,清新又文艺;
  • 多用纸袋、布袋代替塑料袋。

关于塑化剂的问题你清楚了吗?

生活中不需要过度紧张

短期、少量的接触没关系

日常也多注意,不要积少成多

快分享给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吧~

特别是家里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

一起远离危害,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