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西方思想如何先进,“国文”始终都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1950年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本,统一命名为“语文”,在语文教材当中选入最多的是一些抗日题材、爱国题材。

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开办新学堂,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教材和课程都是从西方引入的,只有“国文”课依旧保持传授历代古文,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又提倡白话文,鲁迅、叶圣陶、冰心的作品都被选入“国文”课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语文教材与时俱进,会经常编入一些新的题材,但是近年来语文教材的题材“变迁”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

鲁迅、朱自清的文章越来越少,鲁迅的文章被吐槽“看不懂”,朱自清的文章太低质,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了,“去鲁迅化”也成为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删减了许多爱国题材,《黄继光》、《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刘胡兰》都先后被移出了教材当中。

《黄继光》的事迹如今是家喻户晓,我们这一代谈到黄继光,脑海当中都能想到黄继光不顾自身安危,用胸膛堵住枪口的悲壮场面,《刘胡兰》也是一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年仅15岁的刘胡兰英勇就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一篇纪实文章,记录的是抗美援朝,作为参与者之一,魏巍亲眼见证了那场战争,以及战士们的不屈意志,战争胜利之后,魏巍写下了这篇报告类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非常大,不仅仅在国内,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也翻译出版,并给予了高度赞誉,魏巍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着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光明未来的信念,哪怕是今日,他的文章都没有失去其魅力。

然而这些这三篇文章在大多数教材当中都被替换成了西方的虚幻故事,增加了《爱迪生救妈妈》、《达尔文和小松鼠》、《奥莉娅和莉达》等等。

《奥莉娅和莉达》、《达尔文和小松鼠》主要讲述名人孩童时期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贴近生活,编入教材倒也无可厚非,然而《爱迪生救妈妈》引起了诸多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大意如下:爱迪生七岁那年,妈妈患有急性阑尾炎,爸爸请来了医生,但由于光线太暗医生没有办法做手术,爱迪生就用镜子将蜡烛的光聚合在一起,照亮的房间,妈妈因此得救。

这篇文章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内容过于虚假,首先爱迪生7岁时应该是1854年,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除非爸爸穿越了时空,不然是带不回医生的。而且蜡烛的光太散,根本聚合不到一起,也不足以做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众多非议,专家也给出了解释,听起来让人愤慨,他们认为:儿童类文学带有一些故事和虚构性无伤大雅;选入西方的题材是为了同国际接轨;被移除的教材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了。

虽然专家们这么说也有点道理,但在我们这一代,还能记住黄继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但若是移除了这些爱国教材,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就很难记住了,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和花花绿绿的世界,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先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删减爱国题材与国外虚构故事的新增,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去培养爱国精神,去宣扬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