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2617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随着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新大学毕业生集聚的现象已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北京等国家级中心城市。合肥,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新大学毕业生的租住现状及存在问题有着自身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数据的汇总,研究合肥新大学毕业生自身及租住方面的特征,了解与其他城市的异同,并进一步剖析原因。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大学毕业生居住问题解决方案,致力于改善我国新大学毕业生的居住状况。

新大学毕业生作为城市中一日益明晰的社会群体,其租房现状及存在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在合肥就业新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分析合肥地区新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总结其租房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在合肥就业的新大学毕业生具有本省本地人多、恋校情阅历浅、年龄集未婚多、收入低结余少、流动性显著等特征。将租房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为群租现象明显、租住分布集中、房源与房租不稳定、难以享受政策等。

根据调查数据,总结在合肥就业的新大学毕业生基本特征为:

(1)本省本地人多

数据显示,安徽籍新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达84.6%,呈绝对优势,其中合肥籍达到了15.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生源地与在合肥就业比率的关系也显示出此项趋势。籍贯以安徽为主,对省会合肥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群体内部易产生共鸣。

就业吸引对象以本省本地人为主是一般省会城市的普遍现象,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辐射范围有限。此项特征较跨区域异地就业比例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家级中心城市,有较大差异。

(2)恋校情阅历浅

数据显示,新大学毕业生主要来往人群中,同学校友占59.9%、同事同行占23.2%,亲戚老乡占12.2%,其他占4.7%。新大学毕业生作为准社会人,人际关系相对单一,同学校友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社会网络关系。

另外,回高校进行的活动包括操场运动、图书馆自习、食堂吃饭等,学校这一熟悉的环境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低成本的生活,还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合肥,作为全国科研教育中心城市,拥有大专院校近60家,这一特征尤为突出。

(3)年龄集未婚多

数据显示,新大学毕业生年龄在21-25岁的较多,占52.5%,在26-28岁的也有一定比例,占32.7%,28岁以上的比例仅为7.8%,年龄段较为集中。结合对其学历的统计,大专7.9%、本科76.4%,硕士15.1%、博士0.6%,其成员主要是毕业时间未满5年的本科生,另有部分硕士生、大专生与少量的博士生。

在婚姻状况上,新大学毕业生未婚比例为89.1%,占据绝对优势。

(4)收入低结余少

数据显示,新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偏低,1000-2000元的占9.6%,2000-3000元的占57.7%,3000-4000元的占23.7%,4000-5000元的占7.8%,5000元以上的仅占1.2%,经估算月平均收入2500元左右。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合肥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3626元[2] ,约合月工资5302元,新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与合肥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同时,新大学毕业生结余少,积累有限。17.3%的新大学毕业生入不抵支,30.8%收支平衡,41.0%略有结余,结余较多的仅占10.9%。新大学毕业生用于日常开支的金额比重较大,这与农民工群体“收入低结余多”特征有较明显差异。

(5)流动性显著

数据显示,毕业至今换过住所的新大学毕业生有91.5%,换过工作的57.9%,换过就业城市的24.7%。新大学毕业生有明显的流动性特征,他们所在城市不固定、工作不固定、住所更为不固定。究其原因,就业的不确定带来了一系列变动。

新大学毕业生租房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新大学毕业生租房居住的占81.5%、在家居住的占9.8%、购房居住的占8.7%,在合肥就业的新大学毕业生以租房居住为主。总结其租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群租现象明显

群租现象的存在,主要源于房源供应与租房需求的出入。目前,合肥租房市场上提供的房源多为成套住房,适于家庭使用,包含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空间,其中以两居室、三居室为主。而新大学毕业生居住功能需求的统计结论为:首先要求独立私密的房间,其次是厕所及洗浴设施,再次希望家电设施齐全,然后对光线和房屋的装修情况有所关注,最后是对厨房的要求。对居住的低要求与成套住房房间多、整租金额高的矛盾促成了群租现象。

合肥的群租现象对住房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将成套住房中相对独立的客厅、餐厅、储藏等空间改造为独立房间,以增加可出租的房间数。这与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的对住房大尺度改造以容纳数十人居住的现象有一定区别。群租现象对住房的随意改造存在安全隐患、采光问题,过高的居住密度也对周围居民有一定干扰。

租住分布集中

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合肥市区内新大学毕业生的租住分布与高校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表现为向高校集聚。同时,异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合肥也有在高校附近租房的意愿。

租住分布向高校集中的现象,一方面是出于新大学毕业生的恋校情结,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附近低水平的消费。另外,新大学毕业生租房信息的获取较其他承租人而言更多地依赖同学朋友,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租住分布的集中。目前,合肥市新大学毕业生租住分布集中程度尚低,未形成北京唐家岭那样的规模。

房源与房租不稳定

数据显示,新大学毕业生一年内有换房经历的达49.1%,六个月内为18.9%,三个月内为5.7%。同时,租房一年内遇到涨租金的比例为38.2%,六个月内为13.1%,三个月内为3.9%。房源不稳定使得新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住所,部分人更处在租房—搬家恶性循环当中。房租涨幅明显,不断超出新大学毕业生的承受范围,这也变相推高了房源的不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源、房租不稳定的客观原因在于租房市场不健全,缺乏备案、价格指导制度及有效的监督,使得房源收回、租金上涨等行为不受约束。主观原因在于新大学毕业生阅历浅,较其他承租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不签合同、不看房产证等,未通过正常途径获取房源(见表三)。群租现象导致的二房东问题也加剧了房源、房租的不稳定。

难以享受政策

合肥市现行的弱势群体住房保障政策有廉租房、公租房制度,但通过政策解读发现,这两种政策对新大学毕业生而言,享受上有一定困难。

廉租房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的,它的申请需要以家庭为单位[5] 。有关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平均期望的结婚年龄不低于27岁,调查数据显示的新大学毕业生高未婚比例(89.1%)也佐证了这一点。大学生从毕业到结婚这一特殊阶段属于廉租房保障的“盲区”。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由用人(工)单位统一向所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提出”。公租房的申请仅限于在合肥市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的外来务工与新就业人员,它的覆盖面有限。

部分资料来源:王琳,白艳,城市新大学毕业生租房状况研究——以在合肥就业的新大学毕业生为例,建筑与文化. 2016年12期